同志们:
近年来,我国的安全生产事故总体上呈现下降态势,但是,安全生产形势仍然较为严峻。频发的安全生产事故,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凸显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带来的损失,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危机管理的普遍性。危机管理“4R”理论由美国学者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强调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性,即危机管理分为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四个阶段,“4R”贯穿危机始终。由此,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同样可以分为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和恢复力,从这四个方面审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成效、短板,有助于提升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下面,我谈几点浅见,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加强预案建设和应急救援知识宣传工作,提升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缩减力
提升应急救援缩减力能极大减少危机的成本与损失,对于提高整体救援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缩减力成效显著。一方面,预案建设可操作性逐渐提高。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是一个整体的框架,各政府部门按照行业特点制定相应预案,企业则按照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每年各政府部门通过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大型企业每年通常会进行一至两次的预案演习,有的企业甚至还会邀请当地的消防部门参加联合演习,这些举措都有效提高了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多平台普及应急救援知识。为更好地防范事故,进一步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公安部将每年的11月9日定为“119宣传消防日”。中国消防及各类媒体每到法定节假日,都会在各平台发布 ……略…… 校、武警支队等都纳入应急救援系统,已初步形成以蓝天、黄河、恩典等为代表的社会救援队伍和以金汇通航为代表的空中应急救援社会合作单位,这些救援队具有贴近一线、组织灵活的特点。另外,江苏还打造专家队伍作为救援“外脑”,各市以本地大学为依托,成立应急管理专家团队,大量吸纳危化品、非煤矿山、环保等领域专家进入应急专家组(库),每个团队都有30名左右的专家,为应急救援提供决策咨询、咨询指导和技术支撑。
面对复杂多变的救援环境,应急救援预备能力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援效能。一方面,救援队伍建设有待夯实。专业消防队伍在职业化建设进程中遭遇困境,诸如管理岗位设置有限、职业提升空间较小、内部转岗渠道比较狭窄等。企业应急救援队伍面临发展难题,大型国企在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装备配备资金投入巨大,如何平衡安全和效益之间的关系,是横亘在企业与安监部门面前的一个难题。对于社会救援力量而言,管理制度亟待完善。应急救援行动的随机性特点要求应急队伍迅速参与救援,而社会应急力量成员大多是在职人员,难以保障有充裕时间随时参与救援行动。另一方面,物资装备有待进一步充实。部分企业尚存在救援设备设施器材数量不足、完好性差等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生产经营单位报备不及时、虚报装备等原因,救援队伍甚至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才发现物资储备数量不够或适用性不强。而且,应急救援装备建设与产业规模发展速度不匹配,例如电池制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而目前应对锂电池火灾的灭火药剂研发和生产较少,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要全方位提升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能力以及救援物资装备的管理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能迅速有效开展救援行动。首先,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一是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消防员是一种高风险职业,推行消防救援人员职业化,必须大幅提升消防人员的待遇和保障。要善于发掘,筛选出对战训有热情、对战训有研究、懂管理、会指挥的同志,培育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消防战训队。同时,要对军事训练工作岗位的特殊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增加对军事训练的经费投资,切实加强对战训人员的保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另外,要加强对基层指挥员的考核,进一步健全考评制度,将考评结果列入干部提拔考核的内容。还要加大消防实战训练人员保障力度,按月发放高风险补贴,对人才进行妥善安排,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对其家庭成员的就业、子女的教育等进行妥善安排。二是鼓励支持社会救援力量建设。要与时俱进,改革完善社会救援力量注册认证、日常管理、应急调用、培训选拔、考核评价、权益保护等工作机制,更新志愿者服务即无偿服务、免费服务的观念。同时,要建立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紧急征用、补偿和奖励办法,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健康有序发展。三是推进大型企业和应急救援基地人员演练与评估。扩大应急演练的参与者范围,邀请相关专家和应急救援队参与演练,参与者在演练中要对自己的能力和责任进行评估,从而让应急救援的能力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同时,在演练和评估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应急预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及时加以修改完善从而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其次,提升救援物资装备管理能力。在国家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应以国家规划为指导,进一步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装备储备与建设计划。同时,地方政府要推进应急产业发展,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培育一批提供矿山安全、危化品处理、消防安全等产品和服务的较大规模应急产业重点企业,并在应急救援机械研发制造、应急救援特种车辆改装和应急通信平台集成等领域形成良好的建设基础和发展势头。各装备使用单位也要加大装备使用培训和管理力度,积极与装备生产供应商联系,邀请专业人员对已购置到位的装备器材进行操作培训和讲解答疑,为救援中投入使用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为此,要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负责应急物资储备、预测需求、规划物流路线等工作,充分利用新兴物流和供应链的优势,确保救援物资快速运抵灾区。
三、推进救援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提升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反应力
快速反应是应急救援的关键,提升应急救援反应能力能够降低事故的不良影响,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随着机构改革不断深化,各地应急管理部门对省市县应急指挥信息平台的建设进行了逐步完善,提高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反应力。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南京市应急管理局坚持科技支撑、智慧赋能,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其应用于城市安全治理重点领域,系统打造集风险感知、预警预测、应急调度于一体的应急管理“181”信息化平台,推动城市安全“一网统管、智能化联动处置”,并在202x年作为全国18个试点城市之一,全力推进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当前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支撑下,虽然应急救援反应能力得到提升,但应急救援平台建设依然存在短板。一方面,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时效性较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要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当前,应急救援指挥平台虽然是直报系统,但在该系统上报告信息就会被认定为安全生产事故且后期不能更改。这导致基层为了信息准确性,可能会选择其他渠道先上报信息,等事故定性以后再录入直报系统,一定程度导致直报系统信息报告不及时的情况。另一方面,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存在标准不统一、端口不兼容问题。目前,应急管理部开发的国家应急指挥综合系统仅仅实现了应急管理系统的纵向调度,各部门间横向系统尚未打通,应急管理部和地方各应急管理部门分别组织开发的系统也没有整合成一个大系统,往往处置一件事情需要操作员登陆不同的系统,无法满足前后方协调、多部门协同、高效率处置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需要,存在“中梗阻”现象。
为此,要在完善信息报送制度、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加快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共享。首先,落实安全生产事故报告责任。一是完善安全生产事故直报系统。安全生产无小事,对待安全生产问题,应该秉持举重若轻、容错纠错的态度,把安全生产的小事当大事来抓,只要发现疑似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就要迅速响应并在第一时间通过系统报告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 上一篇:在市党务工作者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