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智库 首页

县委书记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会上的讲话

2025-06-23 13:41:57 妙笔智库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农村“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和省、市关于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部署要求,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基固本、创新机制,着力构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新格局,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凝聚“三资”管理共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动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巩固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从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三资”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认清“国之大者”,树牢责任意识

  农村集体“三资”是广大农民群众长期辛勤劳动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三资”管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_多次强调,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这为我们做好“三资”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从全国来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地方存在资产流失、资源浪费、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_和集体经济发展。我们要站在讲、讲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加强“三资”管理是落实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切实增强做好“三资”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聚焦“民之关切”,厚植为民情怀

  农民群众对“三资”管理有着强烈的期盼和诉求。“三资”管理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基层的政建设。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农民群众反映集体资产底数不清、资源发包不透明、资 ……略…… 资产,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标注资源坐标,建立涵盖资产权属、交易记录、收益分配等12类核心数据的动态数据库,确保底数清、情况明。二是推进信息化管理。引入智能财务管理系统,实现村级收支线上审批、资产变动电子留痕、资源流转全程追溯。同时开发“阳光三资”微信小程序,群众通过扫码即可实时查询本村集体收支明细、资产租赁情况,真正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三是加强动态监管。在监管平台嵌入大数据分析模块,自动比对资金流向与项目合同,智能识别异常交易;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通道,与审计、税务等系统联动预警。通过AI视频监控、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对集体资源开发、资产运营情况进行24小时远程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坚决防止资产流失、资源浪费和资金滥用。

  (三)培育专业“队伍”,让工作有人能做

  人才是做好“三资”管理工作的关键。我们要加强农村“三资”管理队伍建设,培育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过硬的专业队伍。一是选优配强人员。在村(社区)层面,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拔既懂财务知识、具备资产管理经验,又有强烈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人员担任报账员、资产管理员和资源协管员。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考核履职情况,确保“三资”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加强培训教育。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农村“三资”管理人员参加业务培训,邀请财政、审计部门专家解读最新法律法规,安排资深财务人员传授实务经验,并开设信息化管理技能实操课程,通过理论学与案例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设立“三资”管理专项评优制度,对工作表现突出、业绩显著的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搭建经验交流平台,推广优秀管理案例,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以刀刃向内找准痛点堵点,直面“三资”管理难题

  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在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刀刃向内,深入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敢于正视问题,勇于解决问题。

  (一)资产家底“一本糊涂账”,底数不清、权属不明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清查不彻底等原因,部分村(社区)集体资产家底不清、权属不明,存在“有物无账”“有账无物”等突出问题。具体来看,一些村集体因缺乏常态化资产登记机制,对新建的文化广场、购置的农业机械等固定资产未及时登记入账;部分老旧资产在更新改造后,也未同步更新登记信息,导致资产账实不符,流失风险长期存在。同时,由于历史沿革中的土地承包调整、集体企业改制等复杂情况,部分集体资产的权属存在争议,涉及村与村、村与组、村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例如,跨村联营企业的股权划分、退耕还林后土地承包权与所有权的界定等问题,不仅影响资产的规范化管理,更在资产处置、收益分配时引发矛盾纠纷,给基层治理带来挑战。

  (二)资源开发“一潭死水”,效率不高、效益不佳

  我县农村集体资源丰富,涵盖广袤耕地、连绵山林、星罗棋布的水面等,但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村(社区)对集体资源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尚未建立资源台账动态更新机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大多以简单的租赁、承包为主,缺乏对资源禀赋的系统性评估和市场化运营。以某村为例,其闲置的千亩山林仅以低价租赁给木材加工厂,未挖掘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复合价值,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不佳。同时,在资源发包过程中,由于缺乏公开透明的招投标流程,存在暗箱操作、低价承包等问题。个别村干部与承包商私下签订长期低价合同,致使集体资产流失,严重损害了集体和农民群众的利益。

  (三)资金使用“一本流水账”,监管不严、约束不够

  农村集体资金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血液,但在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监管不严、约束不够等问题。从制度层面来看,部分村(社区)尚未建立科学完备的财务管理制度,资金收支审批流程形同虚设。实际工作中,坐收坐支、白条抵库现象屡禁不止,部分村集体甚至长期未对库存现金进行盘点,导致账实严重不符。在监督机制方面,内部缺乏专业财务人员和规范的审计流程,外部监督力量薄弱,村民监督委员会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部分地区虽已推行“村财乡管”模式,但由于配套制度缺失、监管人员权责不清,仍存在资金使用随意性大的问题。更有个别村干部利用管理漏洞,通过伪造项目支出、虚报冒领等手段挪用、侵占集体资金,不仅损害了群众利益,也严重阻碍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以改革创新激发动力活力,破解“三资”管理瓶颈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农村“三资”管理中的难题,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我县实际的“三资”管理新路径、新方法,着力破解制约“三资”管理的瓶颈问题。

  (一)构建产权明晰的归属机制,让“家底”更清楚

  产权明晰是加强“三资”管理的前提。我们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确集体资产的归属,保障农民群众的财产权益。一是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建立“乡镇统筹、村级自查、部门联审”三级联动机制,组织专业人员对农村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进行地毯式清查,重点核查长期挂账、账实不符等问题,运用数字化手段建立动态资产台账,实现资产变动实时更新、全程留痕。二是推进产权确权登记。组建由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组成的联合确权专班,按照“应确尽确、能确尽确”原则,对清查核实后的集体资产进行法律认定和产权登记,通过颁发不动产权证书、股权证等方式,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和成员权益固化到村集体和农民个人。三是建立产权交易平台。依托省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交易平台,制定标准化交易流程和监管规则,对集体资产租赁、承包、转让等交易行为实行全程公开竞价,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交易公平公正,推动集体资产在规范流转中实现保值增值。

  (二)构建高效利用的运营机制,让“资源”变资产

  资源变资产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资源的优势,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值增值。一是科学规划资源开发。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产业发展规划,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农村集体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与动态监测,绘制资源分布图谱。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村民代表和基层干部共同研讨,制定差异化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明确开发目标、重点和步骤,避免盲目开发。二是创新资源运营模式。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源入股、合作经营、委托管理等多元化运营模式,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引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