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土地报批机制创新暨重点项目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区土地报批改革经验,分析当前重点项目落地面临的形势,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举措,进一步提升项目落地效率,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参加今天会议的有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发改、住建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镇、X街道分管负责同志,以及部分重点企业代表。刚才,X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就土地报批机制创新工作作了汇报发言,讲得很全面、很具体,提出的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完全同意,希望各部门、各单位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全区工作实际,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土地报批机制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破解传统审批瓶颈,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
土地报批作为重点项目落地的关键环节,其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投资信心和区域发展活力。以往,传统土地报批流程存在“环节多、周期长、材料杂”等突出问题。以区为例,改革前,一个工业项目从启动土地报批到取得用地批复,需历经 ……略……
二是建立“互动式串联审批”机制。通过“线上即时响应+线下联合攻坚”方式,将原本5轮的审批环节精简至2轮。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牵头成立“重点项目护航专班”,由分局领导带队,集结业务骨干20余人,对重大项目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以新材料项目为例,专班成员在审批过程中主动对接发改、生态环境等部门,同步解决用地指标、环评审批等问题,使该项目从报件到获批仅用15个工作日,较改革前缩短了45个工作日,创造了区土地报批的“新速度”。
(二)强化部门协同,形成全区联动与闭环服务
在市级层面,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主要领导先后5次赴区现场督导,协调解决用地指标、规划调整等难点问题12项。例如,在物流园项目报批中,市级部门直接参与用地预审环节,帮助X区争取到50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在区级层面,X区建立“每周调度、每月通报”机制,2025年以来召开专题调度会8次,解决项目报批问题47个。镇、街道等基层单位主动靠前服务,配合完成土地征收、青苗补偿等前期工作,为报批流程扫清障碍。如镇在食品加工项目中,仅用15天就完成了500亩土地的征收签约,为项目报批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聚焦问题短板,清醒认识土地报批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审批标准化程度仍需提升
尽管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审批环节仍存在“标准不统一、要求不明确”的问题。例如,在地块测绘环节,不同测绘单位对技术规范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部分项目图纸反复修改,延误报批进度。2025年1-5月,因测绘成果不合格退回修改的项目达7个,平均每个项目耽误5个工作日。,社保调查中,不同X镇、X街道对失地农民社保安置标准的把握存在偏差,曾出现同一区域不同项目补偿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引发群众质疑,影响报批效率。
(二)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
当前,土地报批仍存在“线上线下双轨运行”现象,部分环节需人工传递材料,不仅增加了企业跑办次数,也容易出现材料丢失、信息滞后等问题。据调研,X区企业在报批过程中平均需往返各部门6-8次,提交纸质材料30余份。相比之下,市区已实现“全流程网上审批”,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报件,审批效率提升70%。,X区各部门审批系统尚未完全打通,存在“信息孤岛”问题,如自然资源部门的用地审批系统与发改部门的项目备案系统数据无法实时共享,导致企业需重复填报信息,增加了工作负担。
四、强化责任担当,扎实推进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任务
(一)深化机制创新,构建高效审批体系
一是完善“专班推进”机制。各X镇、X街道要参照区里做法,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重点项目护航专班,明确专班成员职责分工,建立“一项目一档案一方案”工作台账。2025年下半年,全区计划新增重点项目20个,各专班需在项目签约后3个工作日内介入,10个工作日内完成报批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要定期对专班成员开展业务培训,2025年计划举办3期专题培训班,培训人员不少于100人次,确保专班工作高效运转。
二是推广“并联审批”模式。进一步梳理土地报批流程,将可并联的环节从10项扩展至15项,力争组卷时间再压缩20%。探索建立“审批容缺”机制,对非核心材料缺失的项目,允许企业在承诺期限内补正,确保审批不停摆。以区生物医药项目为例,可在企业承诺1个月内补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前提下,先行开展用地预审,为项目节省15个工作日。同时,建立“审批时效红黄牌”制度,对超过规定时限的环节予以预警,确保各项流程按时办结。
(二)加快数字赋能,打造智慧审批平台
一是推进“云上审批”系统建设。2025年年底前,区要建成覆盖土地报批全流程的线上审批平台,实现“材料网上传、流程网上走、结果网上查”。平台需具备智能校验功能,自动识别材料缺失或格式错误问题,减少人为审核误差。参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