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撂荒地治理暨粮食产能提升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总结推广X市“千亩撂荒地唤醒计划”的成功经验,分析当前全市撂荒地治理和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推动全市耕地资源高效利用和粮食产能持续提升。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分管领导、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区)分管领导、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以及种粮大户代表。刚才,市农业农村局和镇负责同志作了汇报发言,全面介绍了撂荒地治理的实践路径和成效,讲得很具体、很到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完全同意,希望各地各单位认真学、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实际,我讲四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深刻认识撂荒地治理对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
(一)整治工程实现耕地资源“复活再生”
市的实践充分证明,撂荒地治理是破解耕地碎片化、提升土地效益的有效路径。202x年以来,市烟草 ……略…… 现象
尽管市取得显著成效,但全市仍有65%的县区未建立系统性撂荒地治理机制。部分山区县受地形限制和资金短缺影响,整治进度严重滞后,如县仅完成年度任务的32%,且已整治地块中40%因灌溉设施未配套导致复垦后产量低下。区村200亩撂荒地虽完成清杂,但因未修建机耕路,大型农机无法进入,亩产较市同类地块低25%。据市农业农村局统计,2025年一季度全市撂荒地整治率仅为41%,其中丘陵山区县区平均整治率不足30%,与平原地区85%的整治率形成鲜明对比,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全市撂荒地中30%属于沙化、酸化土壤,治理技术要求高、成本大,如镇沙质地改良每亩需投入1200元,远超普通耕地整治成本,制约了整治进度。
(二)长效管护面临“机制缺失”难题
当前,全市撂荒地治理普遍存在“重整治、轻管护”倾向。仅有市等3个县区建立流转管护机制,其余县区80%的复垦地缺乏后续管理,导致202x年已整治的500亩耕地中,有120亩出现二次抛荒。县村因未落实地力培育补贴,农户粗放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复垦第三年粮食产量较首年减少18%。在政策支持方面,除市外,其他县区均未设立撂荒地治理专项资金,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如X区计划引入企业投资撂荒地开发,但因缺乏配套补贴政策,项目搁浅。更突出的问题是,全市尚未建立撂荒地动态监测体系,对新增撂荒地块发现不及时,据遥感监测显示,2025年一季度新增撂荒地150亩,较去年同期增长12%,反映出长效管护机制的缺失。
三、强化举措,全面推进撂荒地治理与产能提升走深走实
(一)以“全域整治”为目标,构建科学治理体系
一是实施“千亩示范、万亩推进”工程。2025-2027年,全市计划投入1.2亿元,整治撂荒地1.5万亩,其中2025年重点打造市等5个千亩示范片区,每个县区至少建设1个200亩以上的标准化整治示范区。参照市经验,对连片50亩以上撂荒地,配套建设机耕路、灌溉渠等“五个一”基础设施,确保整治地块亩均投入不低于3000元。在X县、区等山区县区,推广“小地块合并”技术,通过土地平整将碎片化耕地整合为5-10亩的标准田块,预计可使农机作业效率提升60%。二是建立“土壤分类治理”机制。针对沙化、酸化、砾石化等不同类型撂荒地,制定差异化治理方案:沙化地推广市“有机肥+植被固沙”模式,酸化地施用生石灰调节pH值,砾石地采用“机械碎石+客土改良”,确保治理合格率达95%以上。2025年计划治理沙化、酸化撂荒地4000亩,每亩补助治理资金800元,由市财政和县区按6:4比例分担。
(二)以“全链增效”为导向,创新产业融合模式
一是推广“烟稻轮作”等高效种植模式。在市示范区经验基础上,2025年在区、县等适宜区域推广“烟叶+水稻制种”“玉米+大豆”等轮作模式,市农业农村局免费提供种子、技术培训,并对接加工企业建立保底收购机制。预计到2026年,全市轮作面积达5000亩,可使农户亩均增收2500元以上。二是发展“撂荒地+”新业态。鼓励县区将撂荒地整治与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结合,如镇可依托整治后的梯田打造“农耕体验园”,乡可开发“撂荒地生态茶园”,通过“旅游+农产品”增值模式,提升土地综合效益。2025年计划培育10个撂荒地产业融合示范点,每个点带动周边20户农户就业,户均年增收1.5万元。三是构建“数字管护”体系。2026年底前,建成全市撂荒地大数据平台,整合卫星遥感、物联网监测等技术,对复垦地土壤墒情、作物生长、撂荒动态进行实时监控,实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平台将接入市已有的20个监测点数据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