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座谈会,主要目的是回顾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历程,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探讨未来的发展路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重要桥梁,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多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合作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大家能够集思广益、凝心聚力,推动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一、回望发展历程,合作社建设成果斐然
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零星探索到如今的遍地开花,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在这过程中,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社自身不断奋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我县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数量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基础日益夯实
数量和规模是合作社发展的基础体现,我县合作社在这方面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根基。一是注册数量逐年攀升,队伍不断壮大。记得十年前,我县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不足50家,而截至去年年底,这一数字已经突破了500家,年均增长超过20%。从最初的几家试点,到现在覆盖全县各个乡镇(街道),合作社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县农业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二是成员数量稳步增加,参与热情高涨。合作社的吸引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了加入合作社的好处,主动申请成为合作社成员。过去五年,全县合作社成员数量从不足1万人增长到现在的5万多人,带动农户超过10万户。不少农民说,加入合作社后,不仅收入有了保障,心里也更踏实了。三是资产规模持续增长,经济实力增强。随着合作社经营效益的提升,其资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合作社总资产已达到15亿元,比五年前增长了一倍多。一些规模较大的合作社,拥有了自己的厂房、设备、冷库等固定资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抗风险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产业覆盖不断拓展,多元经营渐成气候
合作社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种植或养殖,而是不断拓展产业领域,形成了多元经营的格局,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种植养殖全面发展,传统产业焕新颜。在种植业方 ……略…… 在明显不足,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影响了合作社的效率和效益。一是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决策能力有限。很多合作社的负责人都是当地的农民,虽然有丰富的种植养殖经验,但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意识。在合作社的决策过程中,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导致决策失误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合作社也难以吸引到专业的管理人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二是内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执行力度不够。虽然一些合作社制定了章程和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比如,民主管理制度得不到落实,重大事项由少数人说了算;财务管理制度不严格,资金使用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导致合作社内部矛盾不断,影响了合作社的稳定发展。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凝聚力不强。部分合作社与成员之间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只是简单地进行产品收购,没有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当市场行情不好时,合作社往往难以保障成员的利益;当合作社盈利时,成员也难以获得合理的分红。这使得成员对合作社的归属感不强,凝聚力较弱。
(二)资金技术支撑不足,发展动力略显乏力
资金和技术是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目前我县合作社在这两方面都存在较大缺口,发展动力不足。一是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成员出资和银行贷款,但成员出资有限,银行贷款又面临着抵押物不足、信用评级低等问题,导致合作社融资困难。特别是一些刚起步的合作社,由于缺乏资金,无法扩大生产规模、购买先进设备、开展技术研发等,严重制约了发展。二是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生产效率不高。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县合作社的技术装备还比较落后。在种植方面,很多合作社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机械化程度低;在养殖方面,一些合作社的养殖设施简陋,防疫条件差。技术装备的落后,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三是科技研发能力薄弱,创新成果较少。合作社普遍缺乏科技研发人才和资金,难以开展自主研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也不够及时,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比如,一些农产品品种老化,产量低、品质差,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三)市场对接渠道不畅,抗风险能力较弱
市场是合作社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我县合作社在市场对接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是市场信息不对称,盲目生产现象存在。合作社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等情况。这导致一些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看到某种产品畅销就一哄而上,结果导致产品过剩,价格下跌,造成经济损失。二是品牌建设滞后,产品附加值低。我县大多数合作社的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或者品牌知名度不高。在市场上,只能以初级产品的价格出售,附加值低。与一些知名品牌的产品相比,缺乏竞争力,难以获得较高的利润。三是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经营稳定性不足。由于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有限。当遇到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情况时,往往难以应对。比如,去年的一场暴雨,使XX乡的水果种植合作社遭受了严重损失,由于没有购买农业保险,合作社几乎陷入了绝境。
(四)品牌建设意识淡薄,产品竞争力不强
品牌是产品的名片,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我县合作社在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意识淡薄、投入不足等问题。一是品牌注册率低,缺乏特色标识。很多合作社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及时注册自己的商标。一些合作社虽然注册了商标,但商标设计简单、缺乏特色,不能很好地体现产品的特点和优势。二是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低。由于资金有限、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合作社对品牌的宣传推广不够。只是在当地小范围进行宣传,没有形成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很多消费者根本不知道我县有这些优质的农产品。三是品牌质量管理不严,声誉受到影响。部分合作社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忽视了产品质量的管理。为了追求短期利益,降低产品质量标准,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品牌的声誉。一旦品牌声誉受损,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
三、强化政策扶持,为合作社发展保驾护航
政策是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推动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合作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激发发展活力
财政补贴是支持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要优化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益,充分激发合作社的发展活力。一是扩大补贴范围,覆盖发展各环节。将补贴范围从原来的合作社成立初期的建设补贴,扩大到生产经营、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各个环节。对合作社购买农业机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农产品加工、参加各类展会等给予补贴,全方位支持合作社发展。二是提高补贴标准,增强扶持实效性。根据我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合作社发展需求,适当提高财政补贴标准。对一些重点发展的合作社、示范合作社,给予更高的补贴额度。同时,要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让合作社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三是创新补贴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改变过去单一的直接补贴方式,采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合作社发展。鼓励金融机构、企业等与合作社合作,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二)优化金融服务举措,破解资金难题
资金短缺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我们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优化金融服务,为合作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一是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多样化需求。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合作社的特点和需求,开发适合合作社的金融产品。比如,推出合作社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抵押贷款等,解决合作社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同时,针对合作社的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二是降低融资门槛,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金融机构要降低对合作社的融资门槛,对信用良好、经营规范的合作社,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建立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根据信用等级给予不同的贷款额度和利率优惠。三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降低金融机构风险。设立合作社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对金融机构发放的合作社贷款出现坏账的,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这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提高其对合作社贷款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合作社参加农业保险,降低经营风险。
(三)保障合理用地需求,拓展发展空间
土地是合作社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合理保障合作社的用地需求,为合作社拓展发展空间。一是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合理安排合作社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合作社建设生产车间、仓库、办公楼、冷库等设施的用地需求。对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需要的建设用地,也给予优先安排。二是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障流转双方权益。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鼓励土地向合作社集中。同时,要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三是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农村闲置的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进行盘活利用,支持合作社发展。鼓励合作社利用闲置的厂房、校舍等进行改造,用于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
(四)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减轻经营负担
税费减免可以减轻合作社的经营负担,提高合作社的盈利能力。我们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合作社的税费减免政策,确保政策落地见效。一是严格执行税收优惠政策,应免尽免。对合作社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合作社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同时,对合作社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也给予适当减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