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民生保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及、关于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的决策部署,总结我市前期搬迁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强化担当,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搬迁工作取得新成效,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参加今天会议的有、相关领导同志,各县主要负责同志,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市应急管理局等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重点搬迁乡镇(街道)(工)委。刚才,X县、X区就本地搬迁工作推进情况作了交流发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围绕各自职责汇报了工作进展和下一步计划,讲的都很实在、很具体,既总结了成绩,也分析了问题,更明确了方向,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
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建设,而是关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乎区域生态保护、关乎城乡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更是我们践行初心使命、增进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全市各级 ……略…… 共设施,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让群众享受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同时,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拓宽就业渠道,让群众实现从“安居”到“乐业”的转变。去年,县街道安置点建成后,配套建设了社区卫生室、幼儿园和文化活动中心,X名搬迁群众子女实现就近入学,名老人享受了居家养老服务,群众满意度达%,真正让搬迁群众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
二、聚焦重点难点,以问题导向推动搬迁工作提质增效
自全市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启动以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搬迁户、人,建成集中安置点个,新建住房套,改造提升住房套;投入各类资金亿元,其中补助亿元、省级补助亿元、市级配套亿元、县区自筹及社会资本亿元;个安置点配套建设了产业园区、就业帮扶车间等项目,带动名搬迁群众实现就业。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县区安置点建设进度滞后,个安置点未按计划完成主体工程;产业配套跟进不及时,%的安置点尚未形成稳定的就业产业链;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少数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部门协同不够紧密,资源整合效率有待提升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在加快安置点建设上出实招,确保群众早日“住有所居”
安置点建设是搬迁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建设任务。一是严把规划设计关。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群众生产生活惯、民族文化特色和区域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安置点选址、布局和户型设计。选址要避开灾害隐患区、生态敏感区,优先选择交通便利、靠近城镇或产业园区的区域,确保“搬得出、能融入”。户型设计要提供多种选择,满足不同家庭结构需求,面积标准要符合政策要求,坚决杜绝超标准建设。县在安置点规划中,结合群众意愿设计了种户型,配套建设了民族文化广场,既保证了住房实用性,又留住了“乡愁记忆”,值得借鉴。二是加快建设进度。对未完工的个安置点,要成立工作专班,逐个分析滞后原因,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人。要优化施工组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压缩工期,确保今年X月底前全部完成主体工程,月底前实现群众入住。市住建局要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定期深入工地督查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建材供应、施工许可等问题。三是强化质量监管。住房质量直接关系群众生命安全,必须从严把关。要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加强从建材采购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监管,邀请群众代表参与质量监督,确保每一套住房都成为“放心房”“安心房”。去年,区对个安置点开展质量“回头看”,发现并整改屋面漏水、墙体开裂等问题处,这种较真碰硬的态度要坚持下去。
(二)在完善配套设施上求突破,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住得好”才是关键。要把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让群众享受与城镇同质的公共服务。一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安置点水、电、路、气、暖、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与住房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交付。对地处偏远的安置点,要因地制宜建设供水站、污水处理设施,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县安置点通过建设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户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水质达标率从原来的%提升至X%。二是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配套建设幼儿园、中小学、卫生室、养老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学校与安置点学校结对帮扶,让搬迁群众子女“上好学”;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人员,实现“小病不出社区”;要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提供社保、民政、就业等“一站式”服务,方便群众办事。目前,全市已建成安置点幼儿园所、卫生室个,接下来要加快剩余所学校、个卫生室的建设进度,确保今年年底前全部投入使用。三是改善人居环境。结合和美乡村建设、城市更新行动,开展安置点人居环境整治,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小广场、小公园等休闲场所,完善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设施,打造“整洁、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区安置点通过种植景观树棵、安装路灯盏、建设休闲步道X米,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被评为全市“最美安置点”。
(三)在强化后续扶持上见真章,保障群众“逐步能致富”
搬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把后续扶持作为重中之重,通过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等措施,让群众有稳定收入来源。一是大力培育特色产业。结合安置点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手工制造等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格局。要加强产销对接,与大型商超、电商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县依托安置点周边土地资源,建设高标准农田亩,发展枸杞、蜜瓜种植产业,通过“合作社+搬迁户”模式,带动户群众年均增收元以上。二是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开设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培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