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智库 首页

党办主任在学习《_何以改变中国》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2025-08-18 10:32:40 妙笔智库

  翻开《_何以改变中国》,书中那些“小切口撬动大变局”的实践轨迹,与我在办十年的一线经历产生了强烈共鸣——它不仅是_本身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办人将要求转化为行动自觉的“奋斗史”。从最初接触“精简会议文件”的具体要求,到后来参与“基层减负”的系统推进;从核对一份文件的“关”,到协调跨部门的“落实链”,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_改变的不仅是风政风,更重塑了办人“把融入细节、用担当践行使命”的工作范式。结合这些年的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真实体会。

党办主任在学习《_何以改变中国》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一、锚定方位,把稳“思想坐标系”

  办的属性,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次文件核校的“校验”、每一次会议筹备的“考量”、每一次督查督办的“把关”中。这种自觉,需要通过持续的学、实践、反思不断强化。

  一是深学细悟夯根基,筑牢忠诚思想屏障

  理论学的意义,在于将“两个维护”“国之大者”等抽象要求,转化为具体工作的“指南针”。我曾参与起草以来全面从严治十年总结材料,当整理到“全国共查处违反_精神问题76.1万件”这组数据时,突然意识到: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员干部从“不适应”到“自觉遵守”的转变,是办人从“被动督查”到“主动服务”的跨越。此后,我不再将理论学视为“任务”,而是将其与督查中发现的“表态多落实少”问题对照、与文稿起草中的“空话套话”现象反思,逐渐形成了“学—对照—改进”的闭环。去年牵头整理的《办工作风险点清单》,将“两 ……略…… 栋楼配备分类垃圾桶”的具体措施。方案落地后,社区工作人员反馈:“现在干活有了‘明白账’,群众满意度也提升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好文稿的标准,是让干部读了“知道怎么干”,群众看了“明白怎么办”。

  二是精办会议强效能,高效保障决策落实之要

  会议是推进工作的重要载体,但“会海”只会增加负担,“实效”才是会议的核心。去年筹备全市经济工作会时,我们反复推敲了12版方案:从议程设置到材料装袋,从代表发言到互动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围绕“务实高效”展开。会议当天,一位乡镇会后说:“基层代表的发言直接传到主席台,这种会开得‘解渴’!”这让我意识到:会议不是“程序”,而是“桥梁”——搭好这座桥,决策才能从“文件里”走到“现实中”。此后,我们推行“会议全周期管理”:会前调研听真话,会中记录抓关键,会后跟踪问实效。去年全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后,我们建立的“问题督办台账”,让17个滞后项目在1个月内全部提速——这不是“偶然的效率”,而是“把会议开到实处”的必然。

  三是精联上下强协同,畅通工作落实联动之链

  办的核心作用之一,是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工作合力。过去,跨部门协调常因“职责不清”陷入僵局,但一次企业用工难协调经历让我找到了突破口:某企业反映“技术工人缺口大”,我们没有简单转发文件,而是联合人社、教育、工会等部门,一方面摸清企业需求(需要数控机床、模具设计等5类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对接职业院校调整专业设置,还协调交通部门开通“点对点”招工专线。3个月后,企业用工缺口从40%降到8%。这让我明白:办协调的“巧劲”,在于把“各自为战”变成“握指成拳”,把“部门壁垒”变成“协同通道”。现在,我们建立了“跨部门联席会商”机制,每月梳理重点难点问题,每季度召开协同推进会。去年以来,通过这个机制解决了“老旧小区改造进度慢”“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等12个跨领域问题,基层同志评价:“办协调,就是‘黏合剂’!”

  三、抓实督查问效,拧紧“落实责任链”

  督查是推动决策落地的“利器”,但“督”不是目的,“促”才是关键。这些年参与过环保督察、扶贫督查、民生项目督查,我愈发体会到:督查的价值,在于帮基层打通落实的“堵点”,为群众解决急难的“痛点”。

  一是清单管理明责任,构建任务落实“作战图”

  过去用清单,总觉得“列得越细越好”,但实践中发现“脱离实际的细,反而成了负担”。去年牵头制定《年度重点任务督查清单》时,我们改变做法:先到23个部门调研,梳理出“高频问题清单”,再结合重点任务,将“笼统要求”变成“具体指标”。比如“优化营商环境”,我们没有写“加强服务”,而是明确“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惠企政策兑现率达95%以上”。清单印发后,有位局长说:“这个清单接地气,我们知道该往哪儿使劲了!”今年督查发现,清单上的37项指标,29项提前完成,剩下8项也制定了整改计划——这不是“数字游戏”,而是“把目标具体化”的成果。

  二是专项攻坚破难题,打通政策落实“肠梗阻”

  督查要敢于动真碰硬,更要善于解决问题。去年督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使用时,发现某县将30%的资金用于“形象工程”(修建景观步道、大牌坊)。我们没有发个通报就了事,而是带着问题蹲点半个月,查清了“重申报轻管理”的根源(考核只看“项目数量”,不看“实际效益”),推动出台了《衔接资金使用负面清单》(明确“景观工程占比不超过10%”)《项目后续管护办法》(要求“谁受益、谁管护”)。后来再去这个县,看到新建的灌溉设施正常运转,村民们在田埂上说:“水渠修到了地头,今年秋收不用愁了!”这让我明白:督查的“后半篇文章”更重要——不仅要“查出问题”,更要“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建立“督查—反馈—整改—回头看”闭环机制,对重点问题实行“一竿子插到底”跟踪。去年以来督办的127个问题,整改率达98%,其中23个问题推动了制度性整改——这不是“偶然的成绩”,而是“把督查变成解题”的收获。

  三是闭环问效保实效,织密落实督导“防护网”

  督查的最终目的,是让工作“落地见效”。过去,我们惯用“完成率”评价工作,但一次民生实事督查让我转变了思路:有群众反映“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好了但没人管”,我们跟进发现是“运营经费没到位”(财政预算漏编)。在督促解决经费问题的同时,我们举一反三,推动出台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运营管理办法》(明确“补贴+社会捐赠+低偿服务”多元筹资)。现在,那个养老服务中心每天有30多位老人活动,社区主任说:“多亏了办的督查,不然这钱就打了水漂!”这让我意识到:督查的“标尺”应从“有没有做”转向“做得好不好”。现在,我们建立“群众满意度”评价机制(通过问卷调查、随机访谈收集意见),将“上级认可”和“群众满意”结合起来。去年全市民生实事满意度调查,从82%提升到91%——这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的最好注脚。

  四、淬炼过硬队伍,锻造“履职硬支撑”

  办人是“幕后英雄”,但“幕后”不等于“平庸”。这些年带过12名新人,看着他们从“写材料手抖”到“独当一面”,我愈发体会到:办队伍的成长,既要“压担子”,更要“搭梯子”;既要“严管理”,更要“暖人心”。

  一是提能强技夯基础,锤炼履职尽责“硬本领”

  能力是立身之本。去年新入职的小王,第一次写领导讲话稿,交来一篇“学生腔”十足的材料,满篇都是“高度重视”“认真落实”。我没批评他,而是带他去参加基层座谈会,听群众讲“希望干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