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智库 首页

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调研报告

2025-08-18 10:33:18 妙笔智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决策部署,紧扣“强工业”行动部署要求,结合我县“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实际,县工信局成立专项调研组,自2025年6月中旬至7月底,通过“一线走访+座谈交流+数据比对”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全县12个乡镇(街道)、23家规上传统企业(涵盖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绿色食品、新型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县发改、科技、人社、生态环境等部门及行业协会、企业代表进行6场专题研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调研报告

  一、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路径依赖”到“动能转换”的现实考量

  传统产业是我县工业经济的“压舱石”。据统计,202x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中,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绿色食品、新型建材四大传统产业企业数量占比达78%,产值贡献率62%,吸纳就业人口占全县工业从业人员的73%。调研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并非“另起炉灶”的新兴产业,而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对传统产业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对生产流程进行系统优化、对产业结构进行迭代升级的“升级形态”。

  以XX镇纺织产业园为例,这里聚集了我县60%的纺织企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低附加值、高 ……略…… 造,人工操作环节减少40%,食品安全可控性显著提高。XX食品公司负责人介绍:“过去生产腌菜靠人工翻坛,现在用智能发酵罐,温度、湿度自动调控,不仅产量翻了一倍,亚硝酸盐超标风险也降到了零。”

  2.绿色化转型“梯度推进”。在环保政策倒逼和市场消费升级双重作用下,传统产业的“绿色意识”明显增强。调研显示,17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较202x年增加8家;12家企业实施了余热回收、废水循环利用项目,单位产值能耗同比下降8.6%。XX建材公司投资300万元改造燃煤锅炉,采用生物质燃料+超低排放技术,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万吨,不仅获得省级“绿色工厂”认定,还因环保指标达标拿到了某重点工程的长期订单。

  3.融合化发展“破题开局”。“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为企业共识,23家企业中,11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较202x年翻一番。XX机械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合作,将设备运行数据接入平台,实现远程运维,服务收入占比从5%提升至18%;XX纺织搭建“供应链协同平台”,与上游棉花种植户、下游服装品牌商共享需求信息,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缩短至20天。

  (二)瓶颈犹存:制约升级的“三大共性矛盾”

  1.“不想改”的认知偏差仍存。部分企业主存在“小富即安”心态,认为“传统产业能赚钱就行,改造投入大、见效慢”。调研中,7家小微企业明确表示“近期没有改造计划”,理由集中在“缺资金”“怕风险”。一家小型服装厂老板坦言:“厂房是租的,设备用了十几年,投几十万搞智能改造,万一市场变了怎么办?不如把钱用来接订单。”这种短视思维在代加工企业中尤为突出。

  2.“不敢改”的能力短板突出。技术、人才、资金的“三缺”问题仍是主要障碍。技术方面,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核心技术依赖外部供应商;人才方面,既懂生产工艺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23家企业中,仅有2家企业设有专门的数字化部门,技术工人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达65%;资金方面,智能化改造平均投入需300万元以上,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仅能通过银行贷款解决部分资金,后续运维成本更让企业“望而却步”。XX机械财务总监算了笔账:“改造生产线花了800万,贷款利息每年50万,前三年基本不赚钱,很多同行就是被这‘头三年’拖垮的。”

  3.“不会改”的路径迷茫普遍。部分企业对改造方向把握不准,存在“跟风改造”“为改而改”现象。例如,有的企业盲目引进高价设备,却未配套数据管理系统,导致“设备联网但数据孤岛”;有的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做数字化展示,却未解决生产流程中的实际痛点(如质检效率低、能耗过高等)。调研发现,4家企业的智能化改造项目因“需求分析不充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企业负责人感慨:“改之前没摸清痛点,改之后反而多了麻烦。”

  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破局之道”,以系统思维构建“全要素支撑体系”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我县产业基础和政策资源,我们认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需坚持“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协同联动”原则,重点从“认知破冰、能力赋能、生态培育”三个维度发力,构建“想改、敢改、会改”的良性发展格局。

  (一)强化“认知重塑”,破解“不想改”的思想障碍

  1.开展“案例式”宣传引导。整理我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成功案例(如XX纺织、XX机械),编制《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典型集》,通过现场观摩会、企业家沙龙、短视频展播等形式,让企业“看得见实效、算得清收益”。建议由县领导牵头,每季度组织1次“传统产业升级看现场”活动,邀请犹豫观望的企业主实地参观改造前后对比,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2.建立“对标式”学机制。针对不同产业特点,组织企业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先进同行考察学。例如,纺织企业可赴浙江绍兴学“印染数字化_”经验,机械制造企业可赴江苏苏州学“智能制造车间”建设模式。通过“走出去”找差距,推动企业从“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

  (二)聚焦“能力提升”,破解“不敢改”的现实制约

  1.构建“分层分类”技术支持体系。对龙头企业,支持其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如纺织行业的“差别化纤维”、机械行业的“精密铸件”);对中小企业,推广“行业共性技术平台”模式,由行业协会牵头,整合设备供应商、软件服务商资源,提供“低成本、易操作”的解决方案(如共享智能质检设备、集中采购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

  2.实施“人才强基”工程。一方面,定向培养“本土工匠”,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传统产业数字化”专业班,重点培养既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