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及省市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部署,我局紧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5年上半年以“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整治为核心,统筹项目资金,联动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完成XX万亩新建任务,同步推进XX万亩改造提升,着力构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农田格局。
一、上半年度工作成效与整体概况
2025年上半年,XX县自然资源局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夯实农业基础、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我们紧密围绕县委、中心工作部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通过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协同推进,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为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强化_,擘画建设新蓝图。
县自然资源局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系统谋划与制度保障。一是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牵头,相关股室负责人组成的专项工作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议,专题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高效协同推进,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二是积极配合农业农村部门,参与修订完善了《XX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x-2030年)》中期评估与调整工作,对全县农田建设潜力、土地利用现状、水资源条件等关键要素进行了新一轮的全面摸底与分析,明确了建设时序、重点区域、资金需求,力求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使得规划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项目立项、勘测设计、招投标、施工管理、竣工验收、后期管护等全链条管理规范,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有效推动了各乡镇、各部门主 ……略…… 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据农户反映,建成区农业机械化率提升10%,粮食单产平均提高5%左右。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引导农户种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修建生态沟渠、绿化带,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核心实践与突出亮点举措
在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践中,XX县自然资源局注重创新求变,形成了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坚持规划引领,精细化项目选址与布局。
科学合理的项目选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成功的基石。我们打破传统思维,将规划的精细化程度提升到新高度。一是建立基于“一张图”的项目筛选机制。利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叠加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数据、水资源分布、交通条件等多要素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确保项目选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保要求,避开各类限制区,优先选择集中连片、地力基础好、水利条件有提升空间的区域。二是实施“田块会诊”精准定位。组织技术专家和乡镇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对拟建设区域的每一块农田进行实地踏勘和“把脉会诊”,详细记录农田现状、存在问题、农民意愿等信息,形成“一田一策”的改造方案。例如,针对部分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的地块,专门设计了深松、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措施;针对灌溉不便的区域,则重点规划了提水泵站、输水管道等灌溉设施。三是推行“宜机化”设计理念。在项目设计之初,充分考虑现代农业机械化作业需求,合理规划田块大小、形状,设计田间道路宽度、转弯半径,确保大型农机能够顺利进出和作业,从源头上提高农田的宜机化水平,降低未来农业生产成本。
(二)创新资金撬动,多元化投入机制聚合力。
资金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命脉。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变“输血”为“造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发挥主导作用。密切关注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导向,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并及时将其纳入年度预算,确保资金及时拨付到位。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激发市场活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后期运营管理。例如,XX农业科技公司投资1000万元参与了XX镇某片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并负责后续的智能化管理和农业生产。三是引导农民自筹自建,增强内生动力。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充分宣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利好政策和实际效益,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建设,形成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建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四是探索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在符合政策前提下,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指标进行合理交易,所得收益部分反哺农田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三)严格项目管理,全流程闭环监管保质量。
高标准农田建设周期长、涉及环节多,严格的项目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一是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明确项目建设单位作为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全权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质量管理。二是推行“四制”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确保工程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所有工程项目均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度、投资进行全过程监督。三是建立“红黑榜”制度和信用评价体系。定期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履约情况、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进行综合评价,对表现优秀的企业列入“红榜”,优先推荐参与后续项目;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履约不力的企业列入“黑榜”,限制其参与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招投标,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强化竣工验收和移交管护。工程竣工后,组织农业农村、水利、财政、自然资源等部门进行联合验收,对不符合标准的坚决不予通过,要求限期整改。验收合格后,及时将农田设施移交给乡镇或村集体进行后期管护,确保建成农田能够持续发挥效益。
(四)促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提升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流转相结合,是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有效途径。一是推广“小田变大田”模式。针对传统农田碎片化、小而散的现状,通过土地整合、置换、重新规划田块等方式,将零散地块整合成集中连片的大田,为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依托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平台,为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咨询、合同签订指导、纠纷调解等服务,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三是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将高标准农田流转给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上半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土地流转面积新增约5000亩,有效提升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三、当前存在问题与薄弱环节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需要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
(一)资金需求与投入存在缺口。
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当前资金主要依赖和省级财政补助,县级配套压力较大。一是资金筹措渠道相对单一,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激发,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二是项目建设成本逐年上升,包括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增加,使得原有预算面临压力,部分项目可能出现资金紧张情况。三是后期管护资金保障不足,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设施的维修养护需要持续投入,但目前主要依赖村集体或农户自筹,缺乏稳定的、足额的管护资金来源,影响设施的长期有效运行。
(二)项目前期工作精细度有待提升。
部分项目在前期勘测设计、工程量核算、技术方案论证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粗放。一是部分区域地形地貌复杂,勘测设计难度大,但前期投入不足,可能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影响工程质量和效益。二是与农民意愿的充分沟通和协调不够。个别项目在设计阶段未能充分吸纳当地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可能导致后期施工中遇到阻力,影响项目顺利推进。三是部分项目储备不足,导致在争取上级资金和任务时,存在项目“等资金”或“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影响了项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施工质量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 下一篇:学习《_经济文选》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