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节点,向我们提出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今天,我们站在五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这个历史的交汇点上,讨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项工作,不仅仅是部署一项具体任务,更是在回答一份深刻的时代问卷。如何从过去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中汲取力量,又如何为未来全面的乡村振兴开辟道路?这需要我们不仅要做埋头苦干的“实干家”,更要做抬头看路的“思想者”,深刻把握其中蕴含的内在规律和辩证关系。下面,我围绕“五个关系”,与大家作一交流。
第一,正确处理“巩固”与“拓展”的关系,在守住底线中开创新局
巩固与拓展,是有效衔接的一体两面,互为前提,辩证统一。巩固是基础,是前提,是“守成”;拓展是方向,是目标,是“开拓”。没有牢不可破的巩固,拓展就是空中楼阁;没有 ……略…… 、平台搭建、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下功夫,为乡村发展创造一个公平、高效、有序的环境。比如,要做好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的“引流”工作,但具体项目怎么建、产品怎么卖,要相信市场、依靠主体。我们投入3.75亿元的财政资金,不是为了直接生产产品,而是为了撬动几十亿的社会资本,培育出能自主闯市场的经营主体。另一方面,市场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但要防止“脱缰失控”。要尊重市场规律,但不能当“甩手掌柜”。特别是对于刚刚起步的乡村产业,市场有其自发性和盲目性,容易出现同质化竞争、损害农民利益等问题。要做的,就是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产业指导目录、品牌标准体系等,为市场“导航”和“护航”。同时,要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小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坚决防止资本下乡变成“资本下乡、农民上楼”的异化现象。
第三,正确处理“塑形”与“铸魂”的关系,在内外兼修中建设和美乡村
乡村振兴,既要振兴经济,也要振兴文化;既要“塑形”,建设美丽宜居的硬件环境,也要“铸魂”,培育文明善治的乡风民情。形神兼备,才是真正的振兴。过去,我们投入大量资金,修路、建房、改厕,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塑形”,是看得见的政绩,非常必要。但如果“魂”没有跟上,乡村就可能失去其独特的魅力和根脉。一些地方出现了“村庄像城市、乡风像过客”的现象,值得我们警惕。“铸魂”就是要抓好乡村文化和乡村治理。文化上,要深入挖掘和传承我们X县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要通过建设村史馆、举办民俗节庆、评选文明家庭等方式,重塑乡村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治理上,要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做法,引导群众自己的事自己办、大家的事商量着办。要让村规民约真正“长出牙齿”,成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行为准则。一个环境优美但人情冷漠的乡村,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一个产业兴旺但精神空虚的乡村,也绝不是真正的和美乡村。
第四,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的关系,在激发内力中增强韧性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是要从以“输血”为主,转向“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并最终以“造血”为主。“输血”依然必要。对于1881户监测对象等特殊困难_,政策兜底、资金扶持、社会救助等“输血”措施一刻也不能停,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但“输血”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恢复“造血”功能,而不是让他们产生依赖思想。关键在于增强“造血”功能。对“人”而言,要扶志扶智,通过技能培训、创业指导,激发群众用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劳动光荣、奋斗幸福”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村”而言,要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盘活村里的土地、山林、闲置资产,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种实现形式。一个村集体有了稳定收入,就有了为村民办事、引领发展的底气和能力。一个没有“造血”能力的乡村,就像一棵无根之木,经不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