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个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校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方位与坐标,探讨这座城市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这不仅是一次工作调度会,更是一次思想的对表、一次灵魂的叩问。一座伟大的城市,不仅要有挺拔的“身骨”,更要有丰沛的“灵魂”。精神文明,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系、根脉所在。它决定了一座城市能走多远、能飞多高。
一、提高站位,深刻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
首先要思考一个根本问题: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抓精神文明建设,到底抓的是什么?如果认识仅仅停留在打扫卫生、评选先进的层面,那就没有抓住根本。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从三个维度来重新审时度势。
(一)精神文明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底层代码”。过去,大家谈论竞争力,言必称GDP、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额。这些当然重要,是城市的“硬件”。但当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从“硬实力”的比拼,转向“软实力”的较量。一个市民文明有礼、社会风气清朗、文化标识鲜明的城市,对高端人才、优质资本、创新项目的吸引力,是不可估量的。文明,本身就是最高效 ……略…… 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问题。当前,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总体态势是好的,但对标新时代的要求、对标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瓶颈。这些问题,表象在“形”,根子在“神”。
一是“盆景”与“风景”的矛盾依然突出。大家搞创建、抓示范,容易出现“盆景”思维,即倾尽资源打造几个光鲜亮丽的示范点、样板街,看起来很美,但一走出这个范围,就判若两地。文明创建工作在点上开花的多,在面上结果的少;在主干道上用力的多,在背街小巷扎根的少;在迎接检查时“盛装”的多,在日常状态下“素颜”的少。这种“盆景”式的文明,是脆弱的、不可持续的。真正的文明,应该是融入城市每个角落、每个细胞的“全域风景”,是风雨无阻、四季常青的。
二是“形式”与“内容”的脱节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活动,看起来轰轰烈烈,但群众的参与度、获得感并不高。比如,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为了凑时长、凑人数,设计上脱离群众实际需求,“被服务”的群众甚至感到是一种负担。一些评选表彰活动,程序繁琐、材料主义,选出来的典型离群众很远,感召力、影响力有限。一些宣传教育,满足于拉横幅、发传单、贴标语,内容陈旧、方式单一,难以入脑入心。这种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做法,是对资源的浪费,更是对群众热情的消耗。
三是“建设”与“管理”的不平衡问题亟待解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公园绿地越来越多,这是好事。但“三分建、七分管”的道理,在精神文明领域同样适用。大家花大力气建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后续活动跟不上,变成了“空心”场所;精心设计的公益广告牌,内容更新不及时,甚至出现破损;下大力气整治的农贸市场,一阵风过去,脏乱差现象又卷土重来。这种“重建设、轻管理、弱运营”的现象,导致大量投入打了水漂,文明成果无法巩固。文明,不仅要“建”出来,更要“管”出来、“养”出来。
四是“德治”与“法治”的协同发力尚有不足。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对于一些顽固的不文明行为,仅靠道德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比如,高空抛物、乱停乱放、遛狗不牵绳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但往往因为取证难、处罚轻,导致屡禁不止。大家在运用法治手段破解文明难题上,思想还不够解放,办法还不够多,联动还不够紧密。如何让失德者付出代价,让守德者受到激励,形成“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生动局面,是大家必须破解的课题。
三、把握重点,系统擘画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方法路径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各级各部门必须转变思路,从“运动式”创建转向“常态化”建设,从“部门独唱”转向“社会合唱”,系统谋划、一体推进。
(一)实施“城市灵魂”铸造工程,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精神文明,核心是价值观。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需要大家改变过去“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一要“融景于情”,把价值观的宣传融入城市景观。多打造一些有创意、有温度的文化地标、主题公园、公益广告,让市民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二要“融理于事”,把价值观的弘扬融入凡人善举。要大力发掘、宣传身边的平民英雄、道德模范,用“X好人”“最美X人”的故事,诠释价值的内涵,让榜样的力量可亲可感、可学可做。三要“融德于教”,把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将德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思政课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扣好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实施“城乡风貌”焕新工程,让文明成为最美底色。文明创建,要下“绣花”功夫,实现从“盆景”到“风景”的跃升。一要全域覆盖,不留死角。要将文明创建的触角延伸到每一条背街小巷、每一个老旧小区、每一个城乡接合部。要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责任到人、任务到岗,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二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针对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等城市“牛皮癣”,不能只满足于“驱赶”,要疏堵结合,合理规划便民摊点、临时市场,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针对农村人居环境,要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不仅要村容整洁,更要乡风文明。三要全民参与,共建共享。要创新群众参与的载体和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 上一篇:在爱路护路工作联席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