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智库 首页

在全市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赋能会议上的讲话

2025-09-04 09:37:01 妙笔智库

  同志们:

在全市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赋能会议上的讲话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资本市场发展与企业赋能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决策部署,聚焦我市企业在市值管理、并购重组、风险防控、ESG建设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搭建、企业、专业机构三方联动的交流合作平台,破解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痛点难点问题,助力上市公司做优做强、拟上市企业加速培育,以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市新质生产力壮大和经济转型升级。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分管经济工作的领导同志,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及分管金融、产业工作的负责同志,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局、市科技局等12个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省级以上园区管委会主任,全市23家上市公司、56家拟上市企业及89家重点培育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还有邀请到的资本市场领域专家学者、15家头部券商及20家投资机构的代表。刚才,市金融局、X、市科创集团分别就全市资本市场发展成效及下一步计划、区域产业对接资本市场实践、“X科创湾”建设及企业服务举措作了汇报发言,三家单位的发言既总结了实实在在的成绩,也精准分析了当前存在的短板,提出的工作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都同意,会后各县(区)、各部门、各相关企业要结合自身职责和发展实际,逐条梳理、细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下面,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资本市场赋能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多次强调“要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并购重组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资本市场作为连接实体经济与社会资本的重要纽带,不仅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更是推动产业整合、技术创新、风险防控的“加速器”。对我市而言,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强化企业赋能,既是顺应国家战略导向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发展瓶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把握其重大意义。

  (一)发展资本市场是顺应国家战略导向、服务全省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从全国层面看,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完善。截至202x年11月底,全国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突破5300家,总市值达到82.3万亿元,较202x年增长38.6%;202x年1-11月,全国企业通过IPO、增发、配股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1.98万亿元,并购重组交易金额达1.62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并购交易占比达45.2%,有效推动了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和技术迭代升级。从全省层面看,印发的《省“十四五”资本市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要实现全省上市公司数量突破200家、直接融资规模累计突破1.5万亿元、重点产业并购重组交易金额突破5000亿元的目标,为各地市资本市场发展划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我市作为省东部重要的工业城市和经济增长极 ……略…… 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较以往缩短60%。据统计,202x年1-11月,我市新增“金种子”企业28家,较去年同期增长40%,其中12家已进入上市辅导阶段,辅导期平均缩短至18个月,快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月。

  (二)交流合作平台不断搭建,政企银校对接机制日益健全

  为打破、企业、专业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我市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搭建多层次交流合作平台。一方面,定期举办资本市场专题沙龙、并购重组对接会、企业上市培训会等活动,202x年以来已累计举办各类活动46场,吸引全国200余家券商、投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参与,服务企业1200余家次。例如,202x年5月举办的“市新能源产业并购对接会”,邀请了国元证券、中信建投、滦海资本等30家专业机构,与我市45家新能源企业精准对接,达成合作意向18项,其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某投资机构签订了12亿元的并购资金合作协议,用于收购江苏一家锂电池材料企业,目前项目已完成交割,预计年新增产值25亿元。另一方面,积极“走出去”学先进经验,组织各县(区)负责人、重点企业高管赴深圳、上海、杭州等资本市场发达地区考察学,先后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合作关系,引入5家头部券商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其中2家券商专门组建了“市企业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上市辅导和并购咨询服务。,我市还与大学、X财经学院等10所高校合作,设立“资本市场人才培养基地”,202x年已为企业培养市值管理、合规风控等专业人才320余人,缓解了企业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三)区域实践探索成效显著,“科创湾”模式可复制可推广

  为推动资本市场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我市X区率先探索打造“X科创湾”,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产业+资本+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为全市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产业培育方面,“X科创湾”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已建成标准化厂房86万平方米、研发中心12个,重点引进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项目,目前已入驻企业15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2家、拟上市企业6家,形成了“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良性循环。在资本对接方面,“科创湾”设立了2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与深创投、红杉资本等18家投资机构建立合作,累计为入驻企业提供股权融资48亿元;202x年以来,推动“科创湾”内3家企业完成并购重组,其中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通过并购德国一家工业机器人企业,获得了核心算法技术,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20%,成功打入欧洲市场。在服务配套方面,“科创湾”建成了资本市场服务中心,引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12家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上市辅导、合规咨询、财务审计等服务,202x年已为企业解决各类问题136个,其中帮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解决了知识产权确权问题,推动该企业顺利进入上市辅导期。202x年前三季度,“科创湾”实现产值186亿元,同比增长26.7%,带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5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其成功经验已在县、X区等5个县(区)推广,累计带动新增拟上市企业18家。

  三、清醒正视问题,精准分析我市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短板与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资本市场发展与国家战略要求、全省目标任务以及企业发展需求相比,仍存在不少短板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

  一是企业对资本市场的认知存在“误区”。据市金融局202x年上半年调研显示,我市89家重点培育企业中,有43家企业负责人认为“上市门槛高、流程复杂”,28家企业倾向于“依赖银行贷款”,仅18家企业将“对接资本市场”作为优先发展战略;部分上市公司对市值管理重视不足,12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未建立专门的市值管理团队,4家企业近3年未开展过再融资或并购重组活动,导致市值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中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市值较上市初期下跌23%,融资能力大幅减弱。二是企业风险防控能力薄弱。在yq风险管理方面,我市多数企业缺乏系统的yq监测和应对机制,202x年以来,我市有5家企业因产品质量、环保问题引发负面yq,其中食品有限公司因一则“产品添加剂超标”的不实信息,导致股价单日下跌8.6%,市值蒸发12亿元,且企业未能及时有效应对,负面影响持续扩散;在ESG建设方面,我市仅3家上市公司发布了独立的ESG报告,其余9家企业仅在年报中简要提及ESG相关内容,且多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量化数据支撑,难以满足资本市场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其中2家企业因ESG信息披露不充分,被外资机构下调评级,影响了海外市场拓展。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我市上市公司中,传统产业企业占比达67%,其中X纺织、X化工等企业仍以“规模扩张”为主,研发投入占比不足3%,低于全省上市公司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拟上市企业中,有15家企业属于传统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差异化竞争优势,在上市审核中面临较大压力,202x年已有2家企业因“核心技术不突出”被交易所问询,上市进程受阻。

  (二)资本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专业服务能力难以满足需求

  一是专业服务机构覆盖不足。目前,我市仅有12家券商设立分支机构,其中仅5家设有专门的并购重组服务团队,2家设有市值管理咨询部门,难以满足我市56家拟上市企业、89家重点培育企业的服务需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中,具备证券服务资质的仅8家,且多数机构业务范围集中在“上市辅导”,在并购估值、yq管理、ESG咨询等细分领域能力薄弱,例如我市尚无一家机构能够提供完整的ESG报告编制和鉴证服务,企业需赴合肥、上海等地寻求服务,增加了时间和资金成本。二是政策执行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虽然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但部分县(区)在政策落实中存在“重宣传、轻兑现”“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据企业反馈,202x年1-11月,我市有18家企业符合上市补贴申请条件,但仅9家企业完成补贴发放,平均发放时间长达4个月,较政策规定的2个月延长1倍;部分县(区)在“金种子”企业培育中,仅注重数量增长,对企业的后续辅导和服务跟进不足,导致3家“金种子”企业因“辅导不到位”退出培育名单。三是人才短缺问题突出。资本市场发展需要大量具备金融、法律、财务、合规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我市这类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据市人社局统计,202x年我市资本市场相关专业人才缺口达1200人,其中市值管理、并购重组、ESG咨询等高端人才缺口占比达60%;多数企业反映“难以招聘到有资本市场实操经验的人才”,即使招聘到,也面临“留不住”的问题,202x年以来,我市重点企业流失的资本市场专业人才中,有70%流向了合肥、上海等城市,人才流失率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资本市场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

  一是县(区)之间发展差距较大。从上市公司数量来看,X区(4家)、区(3家)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市的58%,而县(1家)、X县(1家)仅各有1家上市公司,县尚未实现上市公司“零的突破”;从直接融资规模来看,202x年1-11月,区直接融资规模达86亿元,占全市的47%,而县仅为6.2亿元,不足区的7%。从并购重组情况来看,X区、区累计完成并购项目15起,带动产业产值增长32%,而县、县仅完成并购项目3起,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微弱。二是资本市场与产业融合不够深入。我市传统产业占比高,但通过资本市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力度不足,202x年以来,我市传统产业企业完成的并购重组项目仅8起,占全市并购项目总数的28%,且多数集中在“产能整合”层面,缺乏“技术升级、模式创新”类并购;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仍处于“初级阶段”,56家拟上市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仅21家,占比37.5%,且多数企业处于“种子期”“初创期”,难以满足上市条件,资本市场对新兴产业的“孵化”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三是园区的平台支撑作用不足。我市12个省级以上园区中,仅有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了资本市场服务平台,其余园区仍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主,缺乏对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引导和服务;部分园区的产业定位不清晰,企业“小散弱”现象突出,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例如园区入驻企业120家,涉及机械制造、纺织、食品等多个行业,缺乏主导产业,仅1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资本市场培育能力薄弱。

  四、聚焦重点任务,全力推动我市资本市场发展实现新突破

  针对当前我市资本市场发展存在的短板和挑战,下一步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企业赋能、服务优化、区域协同、风险防控”四大重点任务,拿出硬举措、实现新突破,推动我市资本市场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强化企业赋能,提升对接资本市场的能力和水平

  企业是资本市场的“主角”,只有企业主动对接、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们要从“培育意识、提升能力、破解难题”三个方面入手,全方位赋能企业,让更多企业“想上市、能上市、上好市”,让已上市企业“做优做强、引领发展”。

  一是深化资本市场意识培育,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政策进园区、进企业”“资本市场大讲堂”等活动,每年组织不少于20场专题培训,覆盖企业1000余家次,重点解读国家资本市场改革政策、我市扶持措施以及企业上市、并购重组的成功案例,破除企业“不敢上、不愿上”的思想顾虑。要建立“企业家资本市场研修计划”,每年组织50名重点企业高管赴深圳、上海等地的交易所、头部券商、上市公司考察学,学先进经验,提升对资本市场的认知水平。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选取X汽车制造、X智能装备等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快速发展的企业作为案例,通过媒体宣传、现场观摩等方式,分享其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的经验做法,激发更多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积极性。2025年底前,要实现我市重点培育企业资本市场意识普及率达100%,“金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