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生态与发展共赢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系统总结202x年以来全市在产业绿色转型、能源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低碳生活推广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科学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进一步凝聚全市上下合力,推动绿色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持续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参加今天会议的有、相关领导同志,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分管生态环保与产业发展工作的负责同志,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统计局、市交通局等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全市重点绿色企业(如X公司、X公司、X集团等)主要负责人。刚才,市发改委就全市能耗强度降低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市生态环境局就空气质量与水质改善工作、X县就传统纺织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经验、X区就氢能产业全链条建设情况作了汇报发言,大家的汇报既有翔实的数据支撑,又有具体的实践案例,既总结了成功经验,也直面了问题挑战,提出的工作思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都同意,会后各级各部门要对照汇报内容,结合自身职责,逐项梳理任务清单,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下面,结合全市工作实际,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锚定产业向“新”方向,持续锻造绿色发展核心动能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也是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载体。近年来,我们聚焦纺织、造纸、建材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布局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等新领域,全市产业“含绿量”“含金量”持续提升,202x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1.1∶32.8∶56.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7.6%,高于全省平均值25.3个百分点,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但我们也要看到,部分传统行业仍存在能耗偏高、附加值较低的问题,新产业新业态规模还需进一步扩大。下一步,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推动产业绿色“蜕变”。
(一)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通过技术改造 ……略…… 发展智慧环保、智慧能源等新业态。例如,建设全市智慧能耗监测平台,实时监控重点企业、重点区域能耗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为企业提供节能方案,目前该平台已接入500家重点耗能企业,累计为企业节约能耗8万吨标准煤。下一步,要扩大平台覆盖范围,2025年底前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并将监测范围拓展到建筑、交通等领域;要鼓励企业发展数字绿色服务,如公司开发的“绿色工厂管理系统”,可帮助企业实现能耗、碳排放实时监测与优化,已在全市30家企业推广应用,要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力争2026年服务企业超过200家。三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围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目前,我市已有X集团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公司氢能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为绿色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撑。下一步,要加快推进大学绿色低碳产业研究院建设,重点开展储能、碳捕捉等技术研发;要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10个绿色技术创新联盟,力争2025年突破20项关键绿色技术,其中5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绿色发展整体质效
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比例,提升服务业占比,推动工业内部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方向转型。一是提升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202x年我市服务业占比达56.1%,但生产性服务业、绿色服务业发展仍有不足。要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服务、绿色物流、生态旅游等产业:市商务局要推动物流企业推广新能源车辆,2025年底前全市物流企业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30%以上,建设5个绿色物流园区,实现物流环节能耗降低15%;市文旅局要依托我市生态资源,打造X县生态旅游区、区湿地旅游带等10个绿色旅游项目,推动旅游产业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力争2025年绿色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40%以上。二是推动工业内部结构升级。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2x年以来,我市已淘汰落后钢铁、水泥产能分别为50万吨、80万吨,下一步要继续加大淘汰力度,2025年底前再淘汰落后造纸产能30万吨、印染产能20万吨;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2x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7.6%,要力争2025年提升至49%,2026年突破50%,重点推动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县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引进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三是发展绿色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农业是我市第一产业的核心,要推动农业向绿色、有机、循环方向发展:市农业农村局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2025年底前实现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6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较202x年分别下降15%、20%;要推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在县、X镇建设20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建设10个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
二、紧扣能源向“绿”主线,不断筑牢低碳发展坚实根基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攀升至71%,储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成功获批全国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能源“清洁度”持续提升。但也要看到,我市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仍较高,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快。下一步,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推动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
(一)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升清洁能源供给能力
可再生能源是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核心,我们要进一步加大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建设力度,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一是大规模推进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截至202x年底,我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达791.66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450万千瓦、光伏装机3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41.66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71%。下一步,要在县、区等风资源丰富区域,规划建设5个大型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达200万千瓦,预计2026年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4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万吨;在县、镇等光照条件好的区域,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重点建设屋顶光伏项目,2025年底前完成100万平方米屋顶光伏安装,装机容量达10万千瓦,年发电量1.2亿千瓦时,惠及企业50家、居民2万户。二是推动生物质发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市是农业大市,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丰富,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推动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目前,我市已有生物质发电项目12个,202x年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下一步,要在县、区建设6个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不仅满足当地电力需求,还可为周边企业、居民提供供热服务,预计2025年底前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8亿千瓦时,供热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三是加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建设。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扩大,消纳问题日益突出。要加快建设跨区域输电通道,推动我市可再生能源向周边地区输送,目前已建成至500千伏输电线路,下一步要规划建设至特高压输电线路,提升外送能力;要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氢能等产业协同发展,将无法即时消纳的电能转化为氢能或存储在储能设施中,实现能源“错峰利用”,目前X公司已建成1000公斤/日的氢能制氢项目,利用光伏电力制氢,下一步要在全市推广这一模式,建设5个类似项目。
(二)推进储能项目建设,完善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储能是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性、间歇性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储能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华能满城、炘能满城、望都科瑞数智新能源储能3个项目已实现全容量并网,独立储能项目总装机规模达30万千瓦。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快储能项目建设,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一是加快推进大型储能项目建设。2025年省第一批已下达我市蠡县、博野、唐县(均改为X县、县、县)3地4个储能项目,共50万千瓦规模指标,要确保2025年底前全部建成投运,投运后全市独立储能总装机规模将达80万千瓦,可满足全市10%的高峰用电需求,减少弃风弃光率5个百分点以上。市发改委要加强项目调度,每周通报项目进展,协调解决土地、环评等问题,确保项目按时完工;要推动储能项目与可再生能源项目配套建设,新建风电、光伏项目要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配置储能设施,提高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能力。二是发展分布式储能,提升用户侧调节能力。要在工业园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居民小区推广分布式储能项目:在区工业园区建设20个分布式储能项目,总装机容量达5万千瓦,为园区企业提供应急供电和峰谷套利服务,预计可降低企业用电成本10%;在市区10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分布式储能设施,总装机容量达2万千瓦,缓解高峰用电压力;在县居民小区推广户用储能系统,补贴居民购买成本的30%,力争2025年底前安装户用储能系统1万户,总装机容量达5万千瓦。三是推动储能技术创新,提升储能效率。要支持企业开展储能技术研发,公司已研发出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能量转换效率达85%以上,下一步要加大研发投入,力争2026年将效率提升至88%;要推动储能产业集群发展,在区规划建设储能产业园,引进储能电池、储能系统集成企业10家以上,形成完整的储能产业链,力争2026年储能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
(三)探索车网互动试点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参与电力调节
我市是全国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这是推动新能源汽车与电网协同发展的重要机遇。要充分发挥试点优势,通过V2G(车辆到电网)技术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充放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