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耕地保护田长制推进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及、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2025年X市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要点》部署要求,总结前期全市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成效,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与问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压实各级责任、凝聚工作合力,以高水平耕地保护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参加今天的会议有、主要领导及分管负责同志,市田长制各成员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水利局等)主要负责人,各县(市、区)和分管负责同志,各乡镇(街道)政主要负责人及田长制工作具体经办人员,部分重点村(社区)组织或村委会主任代表,以及市级“民间田长”代表。刚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汇报了全市耕地保有量与永久基本农田_情况,市农业农村局汇报了耕地质量提升与抛荒地复耕工作进展,X县人民介绍了县域田长制责任体系建设经验,区街道办事处分享了基层网格田长巡查管护实践做法,4个单位的发言既总结了可复制的经验,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工作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我都同意,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学借鉴,结合自身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耕地保护田长制的极端重要性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田长制是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守住耕地红线的制度创新,是打通耕地保护“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举措。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实施耕地保护田长制 ……略…… 施田长制,就是要通过科学统筹耕地保护与土地利用,推进耕地布局优化调整,实现“山上换山下”“劣地换好地”,在保障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的前提下,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腾出合理空间。比如202x年我市通过田长制推进耕地布局优化,完成个“山上换山下”置换项目,置换出优质耕地亩,同时为X个重点产业项目提供了合规用地保障,实现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如果不落实田长制,任由耕地随意占用、质量下降,不仅会突破耕地保护红线,还会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到,落实田长制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了实现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必须将其作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实。
二、聚焦核心任务,全力推动耕地保护田长制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根据《2025年X市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要点》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要聚焦“责任体系完善、耕地量质提升、布局优化调整、保障机制健全”四大核心任务,细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筑牢责任“四梁八柱”,织密全域耕地保护网络
责任落实是田长制的核心,只有把各级责任压实,才能形成耕地保护的强大合力。一是健全五级田长责任体系。市级田长要重点抓好全市耕地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指导,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耕地保护工作调研或督导;县级田长要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护任务的分解落实,每月至少开展1次巡查督导;乡级田长要承担辖区内耕地保护的直接管理责任,每周至少开展1次巡查;村级田长要负责本村耕地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并上报问题,每3天至少开展1次巡查;网格田长要负责网格内耕地的实时监测,每天至少开展1次巡查。截至2025年4月底,全市已设立市级田长名、县级田长名、乡级田长名、村级田长名、网格田长名,实现了耕地保护责任全覆盖,但仍有部分网格田长存在巡查不及时、记录不规范等问题,县乡去年就有名网格田长因未及时发现违法占地问题被通报批评。各级要进一步明确各级田长职责,建立责任清单,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岗。二是创新“民间田长”社会监督机制。鼓励退休干部、种粮大户、村民代表等担任“民间田长”,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耕地保护中的监督作用。202x年我市共聘请“民间田长”名,累计发现耕地保护问题起,其中起违法占地问题通过“民间田长”上报后得到及时整改,恢复耕地面积亩。下一步,要进一步扩大“民间田长”覆盖面,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其识别问题、上报问题的能力,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工作突出的“民间田长”给予表彰奖励,调动其参与耕地保护的积极性。三是探索“三长共治”协同机制。加强田长与河长、林长的协同配合,建立信息共享、联合巡查、联合处置机制,统筹推进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林地保护等工作。区去年推行“三长共治”以来,联合开展巡查次,解决耕地与河流交叉区域污染问题起、耕地与林地边界纠纷起,有效提升了治理效率。各级要借鉴X区经验,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一张网”治理格局,实现多目标统筹、多资源共享。
(二)打好耕地“增量提质”组合拳,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耕地“增量提质”是田长制的重要目标,要通过一系列措施,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坚决遏制“非农化”“非粮化”。一是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全链条”_。推动耕地占补平衡从“小占补”向“大占补”转变,严格落实选址、立项、实施、管护全流程_,确保补充耕地“量实质优”。202x年我市共实施补充耕地项目个,新增耕地亩,其中高标准补充耕地亩,补充耕地质量达标率100%。但在历史补充耕地专项整治中,发现个项目存在后期管护不到位问题,导致亩补充耕地出现撂荒。下一步,要加强对补充耕地项目的后期管护,建立“谁实施、谁管护”的责任机制,定期开展核查,对管护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二是开展违法占地整改“年度攻坚”。实行耕地占用“负面清单+逢出必审”机制,对新增违法占地“零容忍”,对存量违法占地按照“八个一批”(拆除复耕一批、整改规范一批、完善手续一批、立案查处一批、移送司法一批、问责追责一批、长效监管一批、宣传曝光一批)分类处置。202x年我市共整改存量违法占地亩,拆除违法建筑平方米,立案查处起,移送司法起,问责追责人,有效遏制了违法占地势头。但县镇今年1-4月仍新增违法占地起,反映出部分地区监管仍存在漏洞。各级要进一步加大违法占地查处力度,建立“早发现、早制止、早整改”机制,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提高违法占地发现率,确保新增违法占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三是推进抛荒地复耕复种。深入排查辖区内抛荒地情况,建立抛荒地台账,因地制宜制定复耕复种方案,对因劳动力不足导致的抛荒,可通过土地流转、托管服务等方式解决;对因土壤质量差导致的抛荒,可通过土壤改良、水肥管理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202x年我市共复耕抛荒地亩,其中县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抛荒地亩,种植优质水稻X亩,实现了“荒地变良田”。下一步,要继续加大抛荒地排查力度,确保应耕尽耕,同时加强对复耕耕地的后续管理,防止抛荒。
(三)锻造耕地“质量引擎”,激活沃土新动能
耕地质量是粮食产量的关键,要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升级、土壤改良等措施,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为粮食生产注入“新动能”。一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护、统一考核”的“五统一”标准,坚持新建与改造并重,协同推进“山上换山下”布局优化,创新投贷联动模式,争取国债资金支持。2025年我市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万亩,其中新建万亩、改造提升万亩,项目总投资万元,目前已完成项目选址个,争取国债资金万元。县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去年建成后,项目区亩均灌溉保证率从X%提升到X%,亩均粮食产量从公斤增加到公斤,增产效果显著。各级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严格按照标准施工,确保项目质量,同时加强后期管护,提高项目利用率。二是加强灌区建设与管护。推进大中型灌区升级改造,实施小水源清淤整治,深化农业水价改革,加快韶山灌区数字孪生建设试点。202x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