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深挖文化内涵,擦亮文旅融合底色
(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厚植文旅融合底蕴
(二)大力弘扬民俗文化,激活文旅融合活力
(三)传承红色文化,赋能文旅融合发展
二、创新旅游产品,增添文旅融合亮色
(一)打造特色旅游景区,提升核心吸引力
(二)开发旅游新业态,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三)培育旅游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
三、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文旅融合成色
(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三)优化旅游市场环境
……
副县长在全县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上级、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总结前期工作成效,分析当前存在问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推动我县文旅融合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跃升,切实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下面,结合近期调研和工作实际,我讲三点意见。
一、深挖文化内涵,擦亮文旅融合底色
文化是文旅融合的“根”与“魂”。只有深入挖掘、系统整理、活态传承本地文化资源,才能让旅游更有“故事”、更具“温度”,真正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一)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厚植文旅融合底蕴
我县历史悠久,自秦设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境内留存的历史遗迹、文献典籍、传统工艺等,都是不可复制的“文化富矿”。但从目前情况看,我们对历史文化的挖掘还停留在“表面整理”阶段,部分古建、遗址的价值尚未充分释放,亟需系统梳理、深度阐释。
一是全面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由县文旅局牵头,联合史办、档案馆、住建局等部门,组建专项工作组,利用3个月时间对全县12个乡镇(街道)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摸清古驿道、古桥梁、古村落、名人故居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地方志、家族谱牒、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底数。特别是对XX古县衙(始建于明代,现存正厅、仪门等建筑)、XX古桥群(清代石拱桥,列入省级文保单位)等重点遗迹,要建立“一址一档”,邀
……略……
,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推广;联合县融媒体中心开办“民俗直播间”,每周邀请非遗传承人直播展示技艺、讲解文化背后的故事,力争年内实现民俗文化类短视频播放量突破500万次。
(三)传承红色文化,赋能文旅融合发展
我县是革命老区,境内有XX革命旧居(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地)、XX烈士陵园(安葬革命烈士200余名)、XX地下交通站旧址(解放战争时期重要_中转点)等红色遗址17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当前红色旅游开发存在“景点分散、内容单一”的问题,未能形成“红色+生态”“红色+乡村”的复合业态。
一是串联红色旅游线路。由县文旅局联合交通局,规划“重走长征路”精品线路,将XX革命旧居、XX地下交通站旧址、XX烈士陵园等7处红色遗址串联成线,配套建设旅游公路(宽6.5米,双向两车道)、游客驿站(提供休息、讲解、急救等服务),并在沿途打造“红色文化长廊”(通过图文、雕塑、场景复原等形式展示红军长征在我县的奋斗历程)。
二是丰富红色文化体验。在XX烈士陵园增设“情景课”项目,通过演员扮演革命烈士、重现“深夜送_”“掩护伤员”等历史场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革命精神;在XX革命旧居开发“红色研学”课程(如“跟着学史”“小小讲解员”活动),配套编写《XX红色故事集》(收录20个真实革命故事),面向中小学生、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开展研学培训。
三是强化红色文化教育功能。推动红色遗址与员干部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度融合,年内完成XX革命旧居“县级性教育基地”挂牌,联合县委校开发“红色文化”专题课程(如“从XX革命看初心使命”),每年组织至少2期科级以上干部专题培训班;结合“七一”“国庆”等节点,组织开展红色知识竞赛、红色歌曲合唱比赛等活动,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二、创新旅游产品,增添文旅融合亮色
旅游产品是文旅融合的“载体”与“引擎”。当前,游客需求已从“看风景”向“品文化、享体验”转变,我们必须打破“门票经济”依赖,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开发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带得走”。
(一)打造特色旅游景区,提升核心吸引力
景区是旅游业的“龙头”。目前我县拥有国家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但部分景区存在“设施老化、特色不彰”的问题,亟需提质升级。
一是推进A级景区提质增效。重点抓好XX国家4A级景区提升工程:投资20xx万元改造游客中心(增设智能导览系统、休息区、母婴室),新建2公里生态步道(沿湖而建,配套观景台、摄影打卡点),升级旅游厕所(达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管理有效”标准);同步开发“湖光山色”主题夜游项目(如灯光秀、水幕电影、夜间游船),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对XX3A级景区(以古村落为核心),重点实施“微改造、精提升”行动,修复古宅20栋,建设非遗工坊5个,引入“民宿+非遗体验”模式(游客可在民宿内学扎染、陶艺等技艺),打造“古村慢生活”体验区。
二是培育新兴旅游增长点。针对年轻游客“求新、求奇、求互动”的需求,开发“文旅+”融合业态:
“文旅+农业”:在XX镇万亩茶园打造“茶旅融合示范园”,建设采茶体验区、制茶工坊、茶主题餐厅,推出“认养一棵茶树”项目(游客出资认养,可定期参与采茶、制茶,收获茶叶及文创礼品);
“文旅+工业”:依托XX酒厂(百年老字号),建设“酒文化工业旅游区”,开放酿酒车间、酒窖参观通道,设置“白酒品鉴”“DIY封坛”体验项目;
“文旅+体育”:在XX水库周边建设“户外运动基地”,开发徒步、骑行、露营、垂钓等项目,举办“XX生态马拉松”“环湖骑行赛”等赛事,吸引户外运动爱好者。
三是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按照“便利化、标准化、特色化”要求,加快推进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年内完成XX旅游专线(县城至XX景区,全长30公里)改造,增设旅游标识牌(覆盖主要景区、交通节点);在景区周边建设“旅游驿站”(每50公里1个),提供简餐、停车、充电、导游咨询等服务;引导农家乐、民宿升级改造,制定《XX县民宿等级评定标准》(分“基础级、舒适级、精品级”),对达到精品级的民宿给予5万元一次性补贴,年内培育精品民宿10家以上。
(二)开发旅游新业态,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随着“Z世代”“银发族”等新_成为旅游主力,传统旅游产品已难以满足需求。我们要聚焦“体验经济”“沉浸经济”,推出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新业态。
一是发展“夜间经济”。以县城老城区为核心,打造“XX夜市”品牌:改造提升XX路步行街(长度800米),引入非遗小吃(如XX米粉、XX糖画)、文创摊位(如手工饰品、书法作品)、互动演艺(如街头乐队、杂技表演),设置“夜间灯光秀”(利用建筑外墙投影展示本地文化);同步开发“夜游古城”项目(开通电瓶车游览线路,途经古桥、古街、老字号店铺),让游客“白天看景、晚上看灯”。
二是培育“研学旅游”。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设计“一日研学”“多日研学”产品:针对小学生,开发“非遗启蒙课”(如学竹编、剪纸,参观博物馆);针对中学生,开设“历史文化探究课”(如考察古驿道、撰写调研报告);针对大学生,推出“乡村振兴实践课”(如参与民宿运营、农产品直播)。联合县教育局与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年内接待研学游客1万人次以上。
三是探索“康养旅游”。结合我县生态优势(森林覆盖率72%,负氧离子浓度达5000个/立方厘米),在XX镇(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康养旅游综合体”:配套温泉酒店、中医理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 上一篇:县防治统计造假工作情况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