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齐抓共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从物理覆盖向数字贯通转变
二是从单向供给向双向互动转变
三是从资源沉淀向活态传承转变
二、持续自查,清醒认识当前存在的短板弱项
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数字鸿沟尚未完全消弭
二是资源转化不充分,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度有待提升
三是运维能力不扎实,长效化机制亟待完善
四是互动功能不完善,沉浸式体验仍需加强
三、聚焦发展,全力推动云平台建设提质增效
(一)实施强基扩容工程,夯实平台运行基础
一是优化网络基础设施
二是升级平台技术支撑
三是配强基层服务力量
(二)实施精准供给工程,提升服务供需匹配度
一是深化需求征集机制
二是强化资源本土转化
三是打造特色品牌专区
(三)实施数字赋能工程,激活平台内生动力
一是推进数据共享应用
二是拓展社会合作渠道
三是强化安全保障体系
(四)实施互动提质工程,增强用户粘性体验
一是丰富互动功能设计
二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
三是加强青少年_服务
四、强化保障,凝聚云平台建设强大合力
一要压实责任链条
二要强化资金保障
三要严格考核督导
四要加强宣传推广
……
在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2025年全国文化数字化战略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期评估反馈问题,系统总结前期"云平台"建设成效,精准查摆短板弱项,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从"数字化覆盖"向"智慧化赋能"跨越升级,为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齐抓共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自202x年全市启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需求牵引、数字赋能、共建共享"理念,以"小平台"撬动"大服务",初步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智慧文化服务网络。截至8月底,平台注册用户达237.6万,较年初增长41%;累计上线文化资源12.8万条,其中原创乡土资源占比38%;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活动6.2万场,惠及群众412万人次。总体看,平台建设实现了"三个转变":
一是从"物理覆盖"向"数字贯通"转变。 坚持"市级统筹、县级主建、乡级他用"原则,整合原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
……略……
重建设轻使用"现象,XX镇XX村平台注册用户仅87人,活跃度不足15%。
二是资源转化不充分,"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度有待提升。 部分县(市、区)存在"重资源上传、轻内容加工"问题,上传的12.8万条资源中,高清化、结构化内容仅占32%;原创乡土资源开发不足,XX县农村题材短视频、方言小品等特色内容月均更新量不足10条,群众评价"看着亲切但不解渴"。
三是运维能力不扎实,"长效化"机制亟待完善。 平台运营经费主要依赖财政拨款,社会力量参与不足,XX区试点"文化积分兑换"模式(用户参与活动可兑换图书券、文创产品),但因缺乏企业赞助,可持续性面临挑战;数据安全管理存在隐患,3个县(市、区)未建立平台数据备份机制,今年6月XX县平台因服务器故障导致3天数据丢失。
四是互动功能不完善,"沉浸式"体验仍需加强。 平台直播、连麦等互动功能使用率偏低(月均互动次数仅占总访问量的8%),XX街道"云端音乐会"直播观看量虽达5000人次,但弹幕互动量不足200条;青少年_参与度不高(18岁以下用户占比仅12%),缺乏符合Z世代审美惯的互动模块(如虚拟文化场景、剧本杀联动等)。
三、聚焦发展,全力推动"云平台"建设提质增效
当前,"十四五"已进入中期阶段,数字中国建设加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迎来重要窗口期。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重点抓好"四大工程",推动"云平台"从"可用"向"好用"、从"好用"向"爱用"全面升级。
(一)实施"强基扩容"工程,夯实平台运行基础
一是优化网络基础设施。 联合市经信局、通信管理局,实施"基层文化网络提升行动",2025年底前完成剩余32个偏远乡镇千兆宽带全覆盖,为村(社区)文化室配备5G移动网络备用设备,确保平台视频播放流畅度达95%以上。XX县要先行先试,在XX乡开展"卫星互联网+文化云"试点,探索解决山区网络覆盖难题。
二是升级平台技术支撑。 委托专业团队对平台进行迭代升级,重点开发"AI智能推荐系统"(根据用户年龄、兴趣自动推送文化资源)、"虚拟文化展厅"(利用VR技术还原非遗工坊、古村落场景)、"多终端适配模块"(支持手机、电视、触摸屏等多设备访问)。2025年10月底前,完成7个县级分中心服务器扩容,确保同时在线用户突破10万人。
三是配强基层服务力量。 开展"文化专管员能力提升计划",每季度组织专题培训(涵盖平台操作、需求调研、活动策划等内容),2025年底前实现全市2800名基层文化专管员轮训全覆盖;推行"1+N"帮带机制(1名县级文化骨干带N名乡村专管员),XX区要总结"文化管家"经验,年内培育100名"星级专管员"。
(二)实施"精准供给"工程,提升服务供需匹配度
一是深化需求征集机制。 推广"线上问卷+线下走访"双轨模式,在村(社区)设置"文化需求信箱",每季度发布《基层文化需求白皮书》;针对老年人、青少年、新业态从业者等重点_,开发"一键直报"功能(如老年人可通过方言语音输入需求),2025年11月底前实现需求征集覆盖率100%。
二是强化资源本土转化。 实施"乡土文化数字化工程",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各县(市、区)采集整理非遗技艺、村史故事、方言民谣等资源,2025年底前每个乡镇至少形成1个"数字文化记忆库";鼓励文艺团体、高校团队参与资源创作,对原创乡土短视频、有声书等产品给予每部20xx-5000元奖励,XX县要依托"乡贤文化促进会",年内推出10部反映本地历史的微短剧。
三是打造特色品牌专区。 围绕"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主题,开设"共富文化超市"专区,整合农产品直播带货、乡村文旅推广、技能培训等资源;针对青少年_,开发"非遗小传人"互动模块(设置虚拟学徒、闯关任务等功能),XX街道要试点"云端非遗课堂",联合本地中小学开展"每周一课"活动,年内覆盖学生5000人次。
(三)实施"数字赋能"工程,激活平台内生动力
一是推进数据共享应用。 打通与公安、民政、教育等部门的数据接口,获取人口结构、地域分布、消费惯等信息,为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建立"文化消费热力图",动态标注群众参与度高的区域和文化类型,2025年底前完成全市文化大数据平台与"云平台"的对接。
二是拓展社会合作渠道。 出台《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鼓励企业通过"文化捐赠""公益赞助"等方式参与平台建设(如XX企业可赞助"乡村音乐会"并提供产品优惠券);培育"文化志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