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志: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结合近期参加会(扩大)会议的学内容,以及个人对《_经济文选》第一卷的研读思考,围绕“新质生产力”这一核心概念,谈几点不成熟的认识和体会,希望能与各位同志交流互鉴,共同深化理解、凝聚共识。
一、深化思想认识,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与理论价值
通过原原本本研读《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要篇章我感到,“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更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指向十分明确的时代命题。它深刻回答了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以什么样的生产力、如何实现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在其生成的根本动力上。它不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简单改良或量的叠加,而是一种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质 ……略…… ,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高。短板则更为突出:我们的传统产业占比依然较大,转型升级的步伐还不够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虽有布局,但体量偏小,尚未形成集聚效应和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平台相对匮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力都有待提升。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新质生产力发育不足、成长不快的具体表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两高四着力”发展要求以及明确的“一源一区一堡一地”战略定位,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坐标。但是,如何将这些宏观战略转化为我区发展的具体路径?我认为,关键就在于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总牵引。我们不能再“穿新鞋走老路”,不能满足于修修补补,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脱胎换骨”的决心,推动一场深刻的发展范式变革。具体来说,需要反思几个问题:我们的招商引资,是否真正做到了“招新引优”,招来的项目是不是真正具备高科技、高效能的特征?我们的企业培育,是否真正聚焦于激励创新、提升“智”造水平?我们的营商环境优化,是否真正打通了人才、技术、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流动的堵点?我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是真的实现了深度转型升级,还是停留在表面的设备更新?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志深入思考。
三、聚焦精准发力,积极探索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可行路径
知不足而后进。认识到差距,关键在于行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找准切入点和主攻方向,久久为功。结合工作部署和个人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全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没有科技的革命性突破,新质生产力就无从谈起。对我区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借脑引智”,主动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探索建立“研发在外地、转化在X”的协同创新模式。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同时,要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赋能,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第二,打好产业升级这场“主战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到产业上。会议明确要求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这需要我们“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包袱,而是要通过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改造,使其焕发新生机,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立足自身基础,精准选择赛道,前瞻性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比如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哪怕是从一个细分环节做起,也要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力争培育出一两个能够叫得响、立得住的“拳头”产业集群,形成新的增长极。
第三,夯实要素保障这个“基础桩”,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环节。这要求我们必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在“硬环境”上,要保障好土地、能源等传统要素的供给效率,更要超前布局5G网络、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