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深入践行新时代的群众路线,以优良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一主题,结合自身分管的工作,谈几点个人的学感悟和粗浅思考,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深刻感悟群众路线是生命线,是夯实风建设的根本基石
_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不仅是对我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新时代我们如何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指引。作为长期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的干部,我对此的体会尤为深刻。风,是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民风,是社会风貌在群众身上的体现。二者互为表里,而连接它们的根本纽带,就是群众路线。
(一)破除形式主义藩篱,让群众路线扎根草原实际。X管理区地处边疆,广袤草原上牧民居住分散,游牧生活随季节迁徙,这种独特的生产生活形态,决定了践行群众路线必须打破“文件旅行”“会议落实”的惯性思维。过去,部分工作惯于以指标分解代替实地调研,用会议部署替代上门服务,结果往往是政策与实际“两张皮”——比如曾推行的集中养殖规划,因未考虑牧民传统游牧惯而收效甚微。这深刻警示我们:边疆治理的“_”若脱离草原肌理,再好的蓝图也会沦为空中楼阁。必须将工作重心从“会议室”转向“草原毡房 ……略…… 这种引领作用尤为突出。优良的风,本身就是一种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宣传教材,是一种无声的文化力量。我分管文艺文化工作,深知文化对人心的浸润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同样,优良的风对社风民风的涵养,也是一个春风化雨、久久为功的过程。
(一)激活红色基因,让奋斗精神成为风传承的鲜活教材。X管理区的红色基因,镌刻在老一辈兵团建设者屯垦戍边的足迹里,是风建设最生动的本土教材。那些在戈壁开荒、草原筑路的奋斗故事,不是泛黄的档案,而是看得见、学得到的精神标杆。我们推动的“红色故事汇”,特意将场地设在当年的地窝子遗址、老机耕连仓库,让老兵们在实物实景中讲述“一把铁锹定边疆”的往事——有知青冒雪运送种子的生死考验,有兵团战士用身体挡住洪水保护草场的壮举。这些带着体温的故事,让年轻一代直观理解“艰苦奋斗”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住地窝子也要种出庄稼”的韧劲;“无私奉献”不是空洞口号,而是“把最后一块干粮分给战友”的担当。当员干部带头整理红色史料、参与故事宣讲时,红色基因便从历史深处走入现实,成为风建设最具感染力的“活教材”,让群众在感动中领悟人的初心使命。
(二)守护绿色文脉,以生态智慧滋养优良风。草原世代传承的绿色生态文化,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一脉相承,是风扎根本土的天然土壤。我们支持非遗传承人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草原智慧融入实践:看毡绣艺人在作品中绣出“鹰护草原”的图案,讲述游牧民族“不涸泽而渔”的古训;听马头琴手用旋律演绎“四季转场”的规律,传递“尊重自然节律”的生存哲学。这些文化表达,恰是风中“求真务实”“久久为功”的生动诠释。就像那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所说,传授马鞍制作技艺时,他总会强调“木料要选自然风干三年的,铆钉要敲到严丝合缝”,这种“匠心”与员干部抓工作“一竿子插到底”的较真劲,本质上是相通的。当员干部跟着牧民学认草种、向老匠人请教生态知识,绿色文化便成为风建设的“营养剂”,让优良在尊重自然、顺应民意中不断生长。
(三)融合“红绿”基因,以文化浸润促成行为自觉。“传红守绿”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概念叠加,而是让优良风转化为群众行为自觉的“金钥匙”。红色基因中的奋斗精神,能激发群众参与草原建设的热情;绿色文化中的守望相助,能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文明乡风,二者相辅相成。我们组织员干部与非遗传承人结对,共同开展“红色故事+绿色技艺”活动:在老兵团开垦的田埂上教孩子们剪纸,剪出“战士护林”的图案;在生态监测点旁举办民俗活动,用“草原那达慕”的形式宣传环保政策。当群众看到员干部既能讲好“战风沙、护草原”的红色往事,又能践行“捡垃圾、种草木”的绿色行动,便会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如今,牧民主动成立“草原巡护队”、年轻人自发收集红色史料,这些变化印证了:当风建设找到本土文化的载体,就会像草原上的风,无声无息却浸润万物,让无私奉献、勤劳质朴等美德成为群众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为管理区的发展凝聚起最深沉的文化力量。
三、深刻感悟文明实践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是检验风成色的“试金石”
如果说群众路线是“生命线”,文化是“涵养源”,那么新时代文明实践,就是我们践行群众路线、以风引领民风的具体抓手和“连心桥”。我分管文明办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对此感触最深。文明实践的本质,就是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打破阵地边界,让文明实践成为联系群众的“活载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绝非静止的“场所”或冰冷的“牌子”,而是扎根草原、流动延伸的群众工作阵地。X管理区深刻把握这一本质,将各级实践所、站转化为密切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今年上半年,全区构建起70余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吸纳员干部、草根能人、青年志愿者等多元力量,形成覆盖城乡牧点的服务网络。1至6月开展的500余场次活动,从理论宣讲到环境整治,从文化惠民到扶危助困,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90%以上的满意度背后,是阵地功能的深度激活。这些数据印证着一个真理:文明实践的生命力在于“动起来”。当实践阵地走出办公楼宇,化作马背上的行囊、毡房里的课堂,才能真正嵌入牧民生活。就像“马背上的理论宣讲队”,在风雪中穿越草原,把政策文件变成牧民听得懂的家常话,让实践阵地成为流动的“服务站”,这正是打破形式边界、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诠释。
(二)激活多元力量,以志愿服务编织民生服务“一张网”。志愿服务队是文明实践的“主力军”,其效能高低直接决定实践工作的温度与深度。X管理区的70余支队伍各有专长:员干部队擅长政策解读,草根能人队精通养殖技术,青年志愿者队活跃于文化惠民一线,他们像毛细血管般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