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生活垃圾分类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的关键抓手。自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以来,我始终围绕、的决策部署,积极投身工作一线,主动担当作为,现将近期工作思想、进展情况及下一步计划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以“实”为基,稳步推进分类体系建设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协同推进机制
为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有序落地,我们首先从制度层面筑牢根基。一是牵头成立市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住建、城管、发改、教育、市场监管等23个部门及各区为成员单位,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避免出现“多头管、无人抓”的局面。领导小组每月召开工作推进会,每季度开展专题调研,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比如前期部分小区垃圾分类设施选址争议、跨部门数据共享不畅等问题,均通过会议协商达成解决方案。二是制定印发《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XX-XX年)》,明确“一年打基础、两年扩覆盖、三年见成效”的总体目标,将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各部门,细化到季度、月度,并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的工作机制。考核结果直接与各单位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对连续两个月排名末位的单位进行约谈,倒逼责任落实。三是推动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联动,要求各区县参照市级模式成立工作专班,街道(乡镇)配备专职垃圾分类管理员,社区(村)组建工作小组,形成“市级统筹、区县主责、街道落实、社区兜底”的四级工作体系。目前,全市12个区县均已完成工作专班组建,234个街 ……略…… 分类改造,目前已完成45座转运站的升级,新增厨余垃圾专用转运车80辆、可回收物转运车30辆、_垃圾转运车15辆,实现“分类收集、分类转运”,杜绝“先分后混”;在各区县建设可回收物分拣中心12个,配备专业分拣设备,对居民投放的可回收物进行集中分拣、打包、运输,目前全市可回收物回收率达35%,较去年提升10个百分点;建设_垃圾暂存点23个,规范_垃圾的暂存、运输和处置流程,累计收集_垃圾(废电池、废灯管、过期药品等)50余吨,全部交由有资质的企业安全处置。三是推进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市厨余垃圾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目前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预计明年上半年投用,投用后全市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将从800吨提升至1500吨,可满足全市厨余垃圾处理需求;完善其他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对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处理效率和环保标准,目前该厂日处理能力达20xx吨,无害化处理率100%;探索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路径,与15家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社区回收点+分拣中心+资源化利用企业”的产业链条,实现可回收物“应收尽收、应利用尽利用”,今年以来已回收处理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可回收物8万吨,节约资源约12万吨标准煤。
(四)聚焦重点领域,推动分类工作提质增效
我们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针对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特点,精准施策,推动垃圾分类工作从“全覆盖”向“高质量”转变。一是在城区推进“精细化管理”。选取200个基础较好的居民小区作为“精细化管理试点”,推行“定人、定时、定点”投放模式,每个试点小区配备2-3名督导员,在投放高峰时段(早7:00-9:00、晚18:00-20:00)现场指导居民分类投放,纠正错误投放行为;建立“居民分类投放-督导员检查-物业清运”的闭环管理机制,对投放准确率较低的居民,采取“一对一”上门指导的方式,提升分类准确率。目前试点小区居民投放准确率达75%,较非试点小区高30个百分点。二是在农村推进“一体化治理”。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将垃圾分类与“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相结合,在农村推行“厨余垃圾还田、可回收物回收、_垃圾暂存、其他垃圾外运”的处理模式;组织村干部、员带头开展垃圾分类,成立农村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通过“村民大会宣讲、田间地头讲解”等方式,提升农民分类意识;在部分村庄试点“厨余垃圾堆肥”,利用厨余垃圾制作有机肥,用于农田、果园施肥,既减少垃圾量,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目前已有300个村庄开展试点,累计生产有机肥200余吨。三是在机关单位推进“率先垂范”。要求全市各级政机关、事业单位率先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机关建设考核,设置分类收集容器,配备兼职管理员,定期开展内部培训和检查;鼓励机关干部带头践行垃圾分类,将分类情况与干部评优评先挂钩,目前全市800余个机关单位已全部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干部参与率达100%,成为全市垃圾分类的“示范窗口”。
二、存在问题:以“查”为要,清醒认识工作短板不足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与、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引导深度不足,群众参与主动性有待提升
虽然通过多渠道宣传,群众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有了较大提升,但“知晓不等于参与,参与不等于准确”。一方面,宣传内容仍存在“同质化”问题,对不同_的针对性不够强,比如针对老年人,宣传方式过于依赖文字材料,不够直观易懂;针对年轻人,缺乏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宣传形式,导致部分_参与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部分区域宣传“一阵风”,缺乏持续性,比如一些社区仅在工作启动初期开展集中宣传,后续跟进不足,群众容易淡忘分类标准,出现“随扔、混扔”现象。据近期调研数据显示,全市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约65%,但投放准确率仅50%,尤其是厨余垃圾,因分类标准掌握不精准,混入其他垃圾的比例较高,影响后续处理效率。
(二)设施配套存在缺口,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虽然全市分类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总量不足、布局不均”的问题。一是部分老旧小区因空间有限,分类收集设施选址困难,导致设施配备不足,部分小区甚至出现“一组容器供多栋楼使用”的情况,居民投放不便;二是农村地区分类设施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村庄配备的收集容器材质较差,容易损坏,且转运频次不足,导致垃圾积压;三是终端处理设施仍有短板,比如部分区县厨余垃圾转运距离较远,增加了运输成本和二次污染风险;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的分拣能力不足,部分可回收物因分拣不及时,只能作为其他垃圾处理,降低了资源利用率。,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城区尤其是核心区域设施完善、管理规范,而郊区、农村地区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工作推进速度较慢。
(三)部门协同力度不够,联动机制仍需完善
垃圾分类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但目前部分部门仍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一是部分部门对垃圾分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是城管、住建部门的“独角戏”,主动担当意识不强,比如教育部门在学校宣传教育中,未能将垃圾分类与日常教学深度融合;商务部门在规范餐饮企业垃圾分类方面,监管力度不足。二是部门间数据共享不畅,比如城管部门掌握的垃圾清运数据、住建部门掌握的小区建设数据、市场监管部门掌握的商户数据未能有效整合,导致无法精准分析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的问题,影响决策的科学性。三是基层联动机制不完善,街道(乡镇)、社区(村)在推进工作中,需要协调多个部门解决问题,但部分部门响应不及时,导致问题久拖不决,比如某社区反映的“分类设施损坏维修不及时”问题,因涉及住建、物业、维修企业等多个主体,协调周期长达1个月,影响群众体验。
(四)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后续监管存在漏洞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健全的长效机制保障,但目前部分区域仍存在“重建设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