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XX县深入贯彻落实_法治思想,紧扣“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以“无讼村居”创建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引领、源头预防、多元共治、文化浸润”的基层治理新路径。XX年以来,全县XX个试点村(社区)诉讼案件同比下降42%,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1%,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现将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坚持引领,织密“无讼”创建“责任网”
基层组织是“无讼村居”创建的“主心骨”。我们始终把的领导贯穿全过程,推动形成“统筹、支部主抓、员示范”的责任链条。
一是压实“三级责任”。县级层面成立由县委政法委牵头,法院、司法、民政等12个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专题推进会,印发《“无讼村居”创建考核办法》,将创建成效纳入乡镇抓基层述 ……略…… 职网格员XX名,建立“每日巡查、每周汇总、每月研判”机制。网格员随身携带“矛盾排查日志本”,重点围绕土地承包、邻里关系、家庭婚姻等12类易引发诉讼的问题,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摸排。XX街道XX社区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某小区因停车位划分引发业主矛盾,第一时间上报社区,联合物业、业委会3天内拿出解决方案,避免了矛盾升级。
二是抓准“重点人群”。针对外出务工人员、留守老人儿童、涉访涉诉人员等易产生矛盾的重点_,建立动态管理台账。一方面,对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微信网格群”定期推送法律知识,委托家属关注其家庭动态;另一方面,对留守老人儿童,组织“爱心妈妈”“五老人员”结对帮扶,今年已开展关爱活动86场次。对涉访涉诉人员,落实“一人一策”疏导方案,XX镇通过心理辅导、政策解释,成功化解3起长期积案。
三是抓实“数字赋能”。依托“智慧治理”平台,整合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数据,建立矛盾纠纷预警模型。对网格排查、12345热线、系统等渠道收集的信息,系统自动分析高频问题、关联区域,生成“红黄蓝”三级预警清单。今年以来,平台共发出预警信息127条,其中红色预警23条,相关部门均在24小时内介入处置,有效防止了“小问题”演变成“大官司”。
三、坚持多元共治,激活“无讼”化解“动力源”
“无讼”创建不是“单打独斗”,需要凝聚多方合力。我们打破“主导、群众被动”模式,构建“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专业支撑”的共治格局。
一是部门联动聚合力。建立“1+N”调解联动机制,“1”即乡镇调委会,“N”即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妇联、农业农村站等部门,每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享矛盾纠纷信息,联合开展攻坚化解。XX县法院推行“法官进网格”,28名员额法官挂钩联系XX个村(社区),定期到村坐班接访,指导调解员适用法律。今年以来,法官参与调解疑难纠纷41起,其中12起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快速结案,平均耗时仅3天。
二是社会参与添活力。培育本土调解品牌,鼓励乡贤、“五老”、行业能人加入调解队伍。XX村“乡贤调解室”由11名退休教师、老员组成,凭借威望和经验,成功化解家族矛盾、土地流转纠纷等35起;XX社区“阿姨调解队”由6名热心大妈组成,擅长用“拉家常”方式化解婆媳矛盾、邻里口角,被群众称为“贴心和事佬”。目前,全县已培育特色调解队伍47支,吸纳成员632人。
三是专业支撑提效能。加强调解员培训,县司法局每年组织不少于40课时的集中轮训,邀请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授课,重点讲解《民法典》《人民调解法》及沟通技巧。建立“调解案例库”,筛选典型案例编印成册,供调解员学参考。XX镇调解员通过学“相邻权纠纷调解案例”,成功化解一起因围墙高度引发的争执,双方当场签订协议并握手言和。
四、坚持文化浸润,厚植“无讼”理念“软支撑”
“无讼”创建既要靠制度约束,更要靠文化滋养。我们从传统法律文化和乡土俗中汲取养分,推动形成“以和为贵、以调为善”的价值导向。
一是传扬“和合”文化。挖掘本地“和事佬”“乡规民约”等传统资源,整理出《XX县传统调解故事集》,通过村史馆、文化广场等阵地展示。XX镇XX村将“忍一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