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校地合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关于科技创新、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强国的重要论述,全面总结我市与高校合作成果,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方向,部署下一阶段校地合作重点工作,全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代表,以及重点企业负责人。刚才,部分地区、高校和企业代表围绕校地合作工作作了汇报发言,讲得很全面、很深刻,既有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有未来发展的思考,我都十分赞同,希望大家认真学借鉴并抓好落实。下面,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领会校地合作战略意义
(一)校地合作是贯彻国家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
的以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校地合作正是落实这一战略部署的重要载体,通过整合高校的科研资源、人才资源与地方的产业资源、政策资源,能够有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例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 ……略…… (一)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自与东南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以来,我市坚持高位推动,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校地合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每年召开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资金支持、项目落地、人才保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政策保障。在合作模式上,创新采用“引导、高校支撑、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方式,推动形成了多方协同、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例如,在与东南大学共建海洋高等研究院过程中,我提供场地、资金支持,高校负责科研团队组建和技术研发,企业参与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三方紧密配合,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动与高校共建各类创新平台。目前,已与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了15个产学研合作基地、8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和5个重点实验室。这些平台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东南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为例,该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累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项,获得科研经费超5000万元,研发的深海探测装备、海洋新能源技术等成果,已在我市相关企业推广应用,为企业新增利润超3亿元。,我市还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举办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近两年来,通过校地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20余项,转化金额达15亿元,有力推动了我市产业创新发展。
(三)人才合作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活力有效激发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市与高校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一方面,支持高校在我市设立产业学院、研究生院分院等人才培养机构,开展定向培养、联合培养等工作;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实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目前,全市已建成校企合作实实训基地80个,每年接纳高校实生5000余人次。在人才引进方面,依托校地合作平台,积极引进高校科研团队和高端人才。近年来,累计引进高校高层次人才800余名,其中院士团队3个、国家级重点人才50余名。同时,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我市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人才公寓补贴、科研启动经费支持等,为人才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环境。这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聚焦重点任务,全面深化校地合作内涵
(一)强化_,优化校地合作战略布局
一是科学制定合作规划。结合我市“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和高校学科优势,编制《全市校地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合作目标、重点领域和实施路径。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与高校精准对接合作需求,形成“一产业一高校一方案”的合作模式。二是完善合作机制。进一步优化校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合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建立校地合作考核评价机制,将校地合作成效纳入县(市、区)和部门年度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确保各项合作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设立校地合作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合作项目建设、平台运营和人才引进。完善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配套政策,为校地合作项目提供全方位政策保障。
(二)深化创新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一是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与高校合作共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东南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二期建设,提升其在海洋科技领域的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积极与南京大学合作共建生命健康产业研究院,开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力争到2026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个以上。二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库,每年遴选50个以上重点项目给予支持。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支持我市汽车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动力电池、智能网联等技术研发,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三是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市统一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整合高校科研成果、企业技术需求等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精准对接。培育一批专业化的科技中介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