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智库 首页

在全市财政惠企政策推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5-06-19 14:21:42 妙笔智库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财政惠企政策推进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决策部署,总结近年来我市财政惠企政策实施成效,分析当前工作形势,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进一步凝聚共识、强化举措,全力推动财政惠企政策落地见效,为企业纾困解难、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分管领导同志,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县(区)分管领导及财政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企业代表。刚才,市财政局围绕财政惠企政策落实情况作了汇报发言,全面总结了工作成效,明确了下一步计划,讲得很全面、很具体,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充分认识财政惠企工作的积极成效

  (一)“免申即享” 改革成效显著,政策红利释放更便捷

  近年来,市财政局聚焦企业办事痛点、堵点,在全省率先开展创牌类、专利类、资质类项目涉企专项资金 “免申即享” 改革,以 “数据跑路” 代替 “企业跑腿”,切实提升政策兑现效率。以往企业申报专项资金,需准备大量申报材料,历经企业申请、部 ……略……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三)“靠前发力” 举措扎实有力,资金保障更加及时高效

  市财政局始终坚持 “早谋划、早部署、早拨付” 原则,将财政惠企资金保障工作做在前、做到位。每年市两会结束后,第一时间督促各主管部门修订本年度奖补政策,明确申报条件、流程和标准,确保政策及时发布。同时,强化库款调度,优先足额安排涉企奖补资金,对 “免申即享”“直达快享” 项目中涉及区级财政负担的部分,由市财政先行垫付兑现,年终再进行清算,保障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企业手中。

  近三年,除部分按序时进度分期拨付的资金外,其余涉企专项资金均在每年 6 月底前拨付到位。例如,在 202x 年,全市共安排涉企专项资金 15 亿元,通过提前谋划、加快进度,在 6 月底前完成了 13.5 亿元资金拨付,拨付进度达 90%,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增强了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靠前发力” 的工作举措,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抢抓发展机遇,稳定生产经营。

  二、认清形势、直面问题,准确把握财政惠企工作的改进方向

  (一)政策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虽然我市在财政惠企政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政策覆盖范围仍存在局限性。从企业类型来看,“免申即享”“直达快享” 政策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领域,对于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相对不足。据统计,全市中小微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 90% 以上,但获得财政惠企资金支持的中小微企业仅占受惠企业总数的 40%。

  从政策类别来看,现有政策多侧重于企业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在企业融资、市场拓展、人才引进等领域的支持政策相对较少。例如,在企业融资方面,虽然我市出台了一些贷款贴息政策,但由于申请条件严格、审批流程复杂,实际受益企业数量有限。这就导致部分企业无法享受到财政惠企政策的红利,影响了政策的普惠性和公平性,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宽政策覆盖面,让更多企业受益。

  (二)部门协同效率仍需提升

  财政惠企政策的落实涉及财政、工信、科技、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推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及时、沟通协调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例如,在企业申报财政惠企资金时,由于各部门数据未实现互联互通,企业需要多次重复提交相同材料,增加了企业负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部分部门缺乏沟通协调,导致政策之间存在交叉、重复或空白等问题,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果。

  ,在资金审核环节,各部门审核标准和流程不一致,容易出现审核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财政惠企政策的落实效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和联合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三)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不足

  部分企业对财政惠企政策了解不够深入、全面,导致政策知晓率和利用率不高。一方面,政策宣传渠道有限,主要依赖网站、公众号等传统媒体,缺乏对企业的精准推送和个性化宣传。另一方面,政策解读不够通俗易懂,部分政策文件专业性较强,企业难以理解政策要点和申请流程。例如,某企业由于不了解科技创新资金申报政策,错过了申报时间,未能享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

  ,在政策宣传过程中,缺乏对企业的后续跟踪和指导,企业在申报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因此,我们需要加大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提高企业对政策的知晓率和利用率。

  三、明确目标、强化举措,全面推进财政惠企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增强政策普惠性

  一是拓宽政策支持领域。在继续做好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领域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加大对企业融资、市场拓展、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例如,设立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出台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补贴政策,对参加国内外展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给予资金补贴,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制定人才引进专项奖励政策,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企业给予奖励,增强企业人才竞争力。

  二是扩大政策惠及对象。将更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纳入财政惠企政策支持范围,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