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与后续处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关于质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和省、市关于产品质量监管的决策部署,总结分析我县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及后续处理工作情况,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压实责任、强化措施,不断提升我县产品质量水平,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质量保障。下面,我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任务,凝聚质量工作“向心力”
质量是立业之本、强国之基,关乎发展大局、民生福祉和城市形象。近年来,全县上下深入实施质量强县战略,持续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产品质量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一)从发展大局看,质量是强县之基
质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消费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品质化升级趋势,消费者从“能用上”转向“要用好”,对产品的安全性、耐用性、功能性提出更高标准。质量不仅是企业塑造品牌、赢得市场份额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通过提升产品质量,能够有效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增加产品附加值,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传统制造业仍占据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部分企业受限于技术短板与管理理念滞后,存在质量意识淡薄、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生产工艺陈旧等问题,导致产品合格率波动、市场投诉率居高不下。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企业自身发展,更影响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强决心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将质量战略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以质量变革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二)从民生需求看,质量是幸福之本
质量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度呈指数级增长,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愈发迫切。以食品药品领域为例,非法添加、过期销售等问题可能直接威胁群众生命健康;在家用电器方面 ……略…… 人员熟练掌握GB/T10111等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同时,运用电子化抽样系统实时记录抽样轨迹,对样品封存、运输等关键节点进行影像留痕,从源头上保障抽样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在检验环节,需建立检验机构“白名单”制度,优先选择通过CMA、CNAS双认证且具备专项检测能力的机构。检验过程中严格执行盲样检测、重复性试验等质控措施,利用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等手段确保数据真实可靠。,要建立“双公示”机制:一是通过官网、新媒体等渠道定期发布季度抽检报告,公开产品合格率、不合格项目等核心数据;二是对涉及安全隐患的不合格产品,同步在主流媒体曝光企业名单与整改要求。对违法企业实施“一案双查”,既查处产品质量问题,又追溯质量管理漏洞,形成“查处一个、震慑一片”的治理效应。
(三)强化抽查结果分析,把握质量动态
要加强对监督抽查结果的分析和研究,建立“数据筛查—专题研判—趋势预警”三级分析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抽查数据进行多维度交叉比对,不仅要及时发现产品质量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更要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掌握产品质量动态和发展趋势。针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建立质量风险评估模型,深度挖掘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形成可量化、可追溯的质量问题清单,为制定质量监管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构建“双向反馈”机制,将抽查结果同步推送至企业、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向企业提供包含质量缺陷成因、整改建议的个性化分析报告,指导其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生产工艺;对行业性、区域性质量问题,联合市场监管、工信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通过约谈企业负责人、组织行业质量提升培训、实施重点区域驻点监管等方式,从源头上消除质量隐患。
(四)注重抽查结果运用,发挥导向作用
监督抽查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产品质量提升。我们要充分发挥监督抽查结果的导向作用,将抽查结果与企业信用评价、质量奖励、品牌建设等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在抽查中产品质量长期稳定、市场信誉良好,切实履行质量主体责任的企业,我们将通过网站公示表彰、颁发质量荣誉证书等方式给予公开表扬,在项目申报、资金扶持、资质审批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予以政策倾斜;对抽查中多次不合格、整改流于形式或拒不整改的企业,依法依规列入失信名单,实施重点监管,通过增加抽检频次、开展飞行检查、约谈企业负责人等方式加大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惩处。同时,通过官方媒体、消费警示平台等渠道及时发布抽查结果,引导消费者根据抽查结果理性消费,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导向,倒逼企业主动提升产品质量。
三、强化后续处理,筑牢质量安全“防护墙”
做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后续处理工作,是巩固监督抽查成果、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建立健全后续处理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工作措施,确保不合格产品得到有效处理,问题企业得到全面整改。
(一)明确处理责任,确保任务落实
要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后续处理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分工。市场监管部门作为牵头部门,需发挥统筹协调核心作用,严格依照《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对不合格产品实施下架召回、质量约谈,对违规企业采取行政处罚、信用惩戒等措施,形成监管闭环;行业主管部门应立足行业特性,通过制定质量提升指南、组织技术帮扶等方式,督促企业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从原料采购、生产工艺到成品检验全流程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乡镇(街道)要充分发挥属地管理优势,协助开展现场核查、整改督导,建立企业联络机制,确保政策要求直达基层。同时,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动态工作台账,对问题产品处置进度、企业整改情况等进行清单化管理,通过定期通报、专项督查、绩效考评强化跟踪问效,以责任倒逼机制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严格依法处理,加大惩处力度
对监督抽查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必须秉持“零容忍”原则,依法依规开展全链条处置。一是严格落实责令整改制度,第一时间向涉事企业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标准、时限及要求,督促企业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行为,限期完成质量问题整改;对整改后仍未达到标准的企业,坚决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强制取消其生产经营资格。二是强化震慑力度,对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严重质量违法行为的企业,严格依据《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顶格处罚;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是构建全流程闭环管理,依托信息化追溯系统,建立不合格产品流向台账,同步启动召回程序,确保问题产品“应召尽召”;同时,加强与市场监管、公安、交通等部门协作,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通过信息共享、联合等方式,形成打击质量违法行为的强大合力。
(三)强化整改指导,帮助企业提升
在对问题企业进行处理的同时,要注重强化整改指导,帮助企业分析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市场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要组织由质量专家、技术骨干、标准化专员组成的专业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设备检测等方式,深入企业开展质量诊断和技术服务。针对企业存在的原材料把控不严、生产流程不规范、检测设备老化等问题,制定“一企一策”整改方案,帮助企业查找质量薄弱环节,完善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全链条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标准。同时,通过举办质量专题培训班、开展岗位技能竞赛等形式,引导企业加强质量人才培养,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通过帮扶指导,使企业从“被动整改”变为“主动提升”,实现产品质量的根本性提高。
(四)加强社会监督,营造良好氛围
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质量监督网络。鼓励消费者主动参与质量监督,通过12315平台、官网等渠道便捷反馈问题;支持新闻媒体发挥y论监督优势,设立“质量追踪”“消费曝光台”等专栏,对典型案例深度报道。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完善举报受理、核查、反馈闭环机制,对举报质量违法行为的有功人员,按规定给予现金奖励、荣誉表彰等激励措施。同时,加大质量宣传教育力度。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开展“质量知识进社区”“质量科普进校园”等活动,普及《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及质量鉴别知识;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制作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提升消费者质量意识与_能力。定期通过新闻媒体、网站、社交平台等渠道,公开曝光质量违法行为和不合格产品信息,强化警示震慑效应,营造全社会关注质量、重视质量、监督质量的良好氛围。
四、夯实质量基础,培育质量发展“新动能”
质量基础是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支撑,包括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我们要加强质量基础建设,不断提升质量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技术服务。
(一)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引领质量提升
标准是质量的“标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依据。一方面,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通过深度参与行业规则制定,提升企业在产业中的话语权。同时,鼓励企业立足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将技术专利、创新工艺转化为标准成果,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体系。另一方面,需强化标准全链条管理。要加强对标准的宣传贯彻,通过组织专题培训、政策解读会等形式,帮助企业精准理解标准内涵;同步完善实施监督机制,运用飞行检查、专项督查等方式,推动企业严格执行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建立健全标准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数字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