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街道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街道移风易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参会的有我们街道政班子成员、机关中层干部以及各村(社区),都是推动这项工作的“关键少数”和骨干力量。移风易俗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一域之责,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关系到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关系到我们XX街道的整体形象和发展软环境。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咬定目标、久久为功,坚决打赢这场革除陋、树立新风的攻坚战、持久战。下面,我围绕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讲六个方面的意见:
一、破旧俗事关长远,思想认识必须“高”处着眼、深植于心
移风易俗,表面看是改变行为惯,深层次则是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能自觉。
(一)提升站位,认清时代发展之“需”。
是建设文明城市的题中之义。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市民精神风貌是关键。陋不改,文明难彰。必须将其作为提升XX街道文明指数的基础工程来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耗费巨大社会资源,成为群众返贫致贫的潜在风险,严重制约乡村可持续发展。是满足群众期盼的务实之举。群众对陈规陋深恶痛绝,对清新风气翘首以盼。回应民生关切,减轻人情负担,提升生活品质,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升治理效能的现实路径。通过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有效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二)正视问题,洞察陋顽固之“源”。
历史惯性的“沉重枷 ……略…… (站)、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阵地,打造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和活动平台。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志愿服务组织、乡贤能人参与移风易俗工作,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
三、除陋贵在精准,问题导向必须“实”处着力、靶向施策
移风易俗不能搞“大水漫灌”,必须聚焦突出问题,精准识别、精准发力、精准治理。
(一)聚焦婚嫁领域,狠刹“天价彩礼”歪风。
明确上限标准。在充分调研、尊重民俗的基础上,指导各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制定并公布本地婚嫁彩礼、礼金、宴席等指导性上限标准(如彩礼不超过X万元,婚宴桌数不超过X桌,每桌标准不超过X元等)。倡导简约仪式。大力推广集体婚礼、旅行结婚、文化婚礼等简约适度、富有纪念意义的结婚形式。鼓励村(社区)提供公益婚庆场所和服务。加强中介监管。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规范婚介机构行为,严禁哄抬彩礼、提供虚假信息、进行婚托诈骗等。曝光负面典型。对索要、收受高额彩礼并造成恶劣影响的家庭或个人,在保护隐私前提下,进行适度曝光和批评教育。
(二)聚焦丧葬领域,破除“大操大办”积弊。
推行节俭治丧。倡导厚养薄葬理念,简化治丧仪式,缩短治丧时间(如一般不超过3天),严格控制花圈、纸扎、乐队等数量和规模。规范殡葬服务。加强对殡葬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管,明码标价,打击强制消费、捆绑消费、漫天要价等行为。推广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建设和管理。推广生态安葬。积极宣传并奖励树葬、花葬、草坪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整治散埋乱葬。依法依规整治“三沿六区”(公路、铁路、河道沿线,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旅游区、住宅区、开发区、农田保护区)可视范围内的散埋乱葬坟墓,推进集中安葬。
(三)聚焦日常领域,抵制“铺张浪费”恶。
规范人情往来。引导群众理性对待人情消费,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明确除婚丧嫁娶外,满月、生日、升学、入伍、乔迁等事宜原则上不办或仅限直系亲属小范围庆贺。倡导文明宴请。在各类宴请中,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践行“光盘行动”。鼓励自助餐、分餐制。破除封建迷信。坚决抵制看风水、做道场、卜卦算命等封建迷信活动。加强科普宣传,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思想。治理环境卫生。将移风易俗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重点治理婚丧嫁娶过程中乱扔垃圾、乱贴乱挂、噪音扰民、占道搭棚等问题。
(四)聚焦重点人群,发挥“关键少数”作用。
员干部带头。严格执行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带头抵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带头践行文明新风。对违规操办的员干部严肃处理。公职人员示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师、医生等公职人员要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在移风易俗中走在前、作表率。“两代表一委员”引领。充分发挥代表、政协委员、代表的桥梁纽带和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宣传政策,带头移风易俗。乡贤能人带动。鼓励和支持本地德高望重的老员、老干部、老教师、老模范以及企业家、致富带头人等乡贤能人,积极参与村规民约修订、红白理事会工作,用他们的影响力带动乡风转变。
四、倡新风赢在创新,宣传引导必须“活”字为要、润物无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破除千年旧俗,必须创新方式方法,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浸润百姓心田。
(一)创新载体,拓展宣传“覆盖面”。
用好传统阵地。在村(居)务公开栏、宣传橱窗、文化墙、主要路口、公交站台等醒目位置,广泛张贴宣传海报、悬挂标语横幅、设置公益广告。利用“村村响”广播、流动宣传车进行常态化宣传。激活新兴媒体。充分利用街道、村(社区)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制作推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移风易俗宣传短视频、H5、漫画、倡议书。开展线上知识问答、话题讨论。创作文艺作品。组织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创作编排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快板、小品、戏曲、歌曲、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结合“送戏下乡”、“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进行巡演。讲好身边故事。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各村(社区)在移风易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感人故事,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
(二)丰富活动,增强实践“吸引力”。
深化文明实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常态化开展“反对浪费、崇尚节约”、“文明婚俗、幸福家庭”、“绿色殡葬、平安清明”等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志愿者提供引导服务。举办特色仪式。在重要时间节点(如七夕、重阳、元旦春节等),举办集体颁证仪式、金婚银婚庆典、成人礼、新式葬礼观摩等具有仪式感的活动,展示文明新风尚。开展评议评选。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移风易俗示范户”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标杆,形成示范效应。组织承诺签名。在村(社区)、学校、企业等组织开展“践行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集体承诺签名活动,增强群众参与感和认同感。
(三)注重教化,提升文明“内驱力”。
融入学校教育。在街道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手抄报等形式,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消费观、生命观,带动家庭转变观念。强化家庭建设。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最美家庭”寻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等工作中,弘扬优良家风家教,发挥家庭在抵制陋、涵养新风中的基础作用。修订村规民约。指导各村(社区)依法依规、结合实际,将移风易俗的具体要求(如彩礼、宴席、随礼标准,丧事简办要求等)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使其成为群众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修订过程要广泛征求民意,确保合法合规、务实管用。发挥德治作用。推广建立“道德评议会”、“红黑榜”等机制,对遵守移风易俗规定的先进典型进行褒扬,对违反规定的反面事例进行适度评议和曝光,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氛围。
五、固长效成在机制,制度保障必须“严”字托底、常态长效
移风易俗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制度的刚性约束保障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
(一)健全红白理事会,筑牢“一线堡垒”。
规范组织建设。各村(社区)必须全部建立由村(社区)“两委”成员、老员、老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