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工贸行业安全管理专项整治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全面总结前期全市工贸行业钢结构筒形仓专项检查情况,分析当前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专项整治重点任务,坚决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安全保障。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副市长X同志,各县(区)分管负责同志,市应急管理局、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全市重点工贸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以及市应急管理局相关科室负责人等。刚才,X县应急管理局、X区工信局、X钢铁集团、X建材有限公司作了汇报发言,分别介绍了本地本企业在工贸行业安全管理特别是钢结构筒形仓安全_方面的做法、成效和下一步计划,讲得都很实在、很有针对性,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各自实际,认真学借鉴,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加强工贸行业安全管理的极端重要性
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一丝一毫不能放松。工贸行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涵盖钢铁、建材、机械、轻工等多个领域,不仅关系到全市经济总量的增长,更关系到数十万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近年来,、始终把工贸行业安全管理摆在突出位置,连续5年将其纳入全市重点民生工程,投入专项整治资金累计达1.87亿元,推动安全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工贸行业安全风险防控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只有从高度、发展维度、民生角度深刻认识其重要性,才能真正把安全管理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一)从要求看,加强工贸行业安全管理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必然举措
_反复强调,“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安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从我市情况看,2 ……略…… 成效,202x年安全事故起数较202x年下降35.2%,死亡人数下降42.3%,但从前期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管情况看,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切实加以解决。
(一)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现象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但部分企业对安全管理重视不够,责任落实层层递减。一是安全投入不足。据统计,202x年全市工贸企业平均安全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2%,低于国家规定标准(1.5%)0.3个百分点,其中中小型企业这一比例更是低至0.8%。X区一家建材企业,近3年来未对钢结构筒形仓进行过专业检测,仅靠企业内部人员简单检查,202x年专项检查时发现其仓体存在5处结构性裂缝,直接面临停产整改,损失惨重。二是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检查中发现,72%的企业虽然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但实际执行中存在“挂在墙上、说在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的问题。X县一家钢铁企业,制度规定每周对筒形仓进行一次安全巡查,但检查记录显示,202x年有15周未开展巡查,最终因仓体腐蚀导致物料泄漏,造成1人受伤。三是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对3000名工贸企业从业人员的抽样调查显示,仅45%的人参加过系统的安全培训,20%的人不能准确识别本岗位的安全隐患。X区一家机械加工厂,一名工人违规操作筒形仓卸料设备,导致设备卡滞,情急之下擅自拆解,造成机械部件弹出,致其本人重伤,这一事故的根本原因就是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不足。
(二)隐患排查整治不彻底,存在“表面整改、虚假整改”问题
隐患排查整治是防范安全事故的关键,但从实际情况看,部分地区和企业在隐患整治上存在“走过场”现象。一是排查不全面。前期全市钢结构筒形仓专项检查中,共抽查企业87家、筒形仓326个,发现隐患423个,其中重大隐患37个,但据第三方评估,实际隐患数量可能超过600个,说明仍有大量隐患未被排查出来。X市一家大型建材企业,自认为管理规范,仅排查了厂区内的10个主要筒形仓,对位于偏僻角落的3个备用筒形仓未纳入排查范围,专项检查时发现这3个筒形仓均存在严重的锈蚀问题,随时可能发生坍塌。二是整改不彻底。在202x年排查出的386个隐患中,截至202x年底仍有45个未完成整改,整改率仅为88.3%,其中12个属于长期未整改的“老问题”。县一家企业,202x年被查出筒形仓承重结构不符合标准,要求其3个月内整改,但该企业仅进行了简单加固,202x年复查时发现问题依然存在,仓体倾斜度较之前增加了2度,已接近坍塌临界值。三是举一反三不够。部分企业对排查出的隐患仅就事论事,没有深入分析原因,导致同类隐患反复出现。据统计,202x年重复出现的隐患占比达35%,比如区多家建材企业,连续两年因筒形仓物料堆积过满导致仓体受压过大的问题被通报,但仍未建立有效的物料_机制,隐患反复出现。
(三)监管力度不够强,存在“宽松软”现象
监管是推动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但部分监管部门存在不严、处罚不力的问题。一是检查频次不足。202x年,全市应急管理部门对工贸企业的平均检查频次为2.3次/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次/年),其中对中小企业的检查频次仅为1.5次/年,难以形成有效震慑。街道辖区内有12家小型工贸企业,202x年仅开展过1次安全检查,导致其中2家企业的筒形仓隐患长期存在。二是处罚力度偏轻。202x年,全市对工贸企业安全违法行为共处罚款1268万元,平均每家企业罚款9.6万元,而省规定的同类违法行为顶格处罚可达50万元,处罚力度明显不足。X区一家企业因筒形仓安全设施缺失被处罚后,未及时整改,半年后被查处,反映出“以罚代管”的问题依然存在。三是部门协同不够。工贸行业安全管理涉及应急管理、工信、住建、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但实际工作中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比如,住建部门在检查建筑资质时,对企业筒形仓建设质量关注不够;市场监管部门在特种设备检查时,与应急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不及时,导致部分跨领域隐患未能及时发现。202x年,X市一家企业的筒形仓因焊接质量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住建部门在检查时未通报应急管理部门,直到发生轻微泄漏后才被发现,险些酿成事故。
(四)技术支撑能力不足,安全管理“技防”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工贸行业规模扩大和技术升级,对安全管理的技术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市在这方面仍有明显短板。一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全市工贸行业安全管理专业人才仅1200人,平均每350名从业人员对应1名专业人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00)。特别是在钢结构筒形仓安全检测领域,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员仅56人,难以满足全市3200余个筒形仓的检测需求。县202x年计划对80个筒形仓进行全面检测,但因专业人员不足,实际仅完成52个,影响了隐患排查进度。二是先进技术应用滞后。目前,全市仅15%的工贸企业使用智能化监控系统对筒形仓进行实时监测,而市(经济发达地区)这一比例达60%。X区一家大型钢铁企业,投入800万元安装了筒形仓智能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仓体应力、温度、物料高度等数据,202x年成功预警了3次潜在险情,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事故;而未安装该系统的同类企业,同期发生了2起因物料堆积过满导致的仓体变形事故。三是第三方服务能力薄弱。全市具备工贸行业安全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仅8家,其中能开展钢结构筒形仓专项检测的仅3家,且服务半径有限,难以覆盖所有乡镇。X镇一家建材企业,202x年想请第三方机构检测筒形仓,但因距离远、成本高,最终放弃,仅靠企业自检,埋下了安全隐患。
三、聚焦重点任务,全面推进工贸行业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走深走实
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全市实际,下一步我们要以钢结构筒形仓安全管理为突破口,全面开展工贸行业安全管理专项整治,通过“查隐患、补短板、建机制、提能力”,推动安全管理水平实现质的提升。具体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压实各方责任,构建“全员参与、层层落实”的责任体系
责任落实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必须构建“主导、部门监管、企业主责、员工参与”的责任链条,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
一是强化领导责任,统筹推进安全管理工作
各县(区)要将工贸行业安全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月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安全整治(县202x年安排了1200万元,成效显著,值得借鉴)。要建立健全领导包联制度,每位县级领导包联3-5家重点工贸企业,定期深入企业督查安全工作,202x年区通过领导包联,推动包联企业隐患整改率提升了25个百分点。同时,要将工贸行业安全管理纳入县(区)年度绩效考核,权重不低于8%,对工作不力、事故多发的地区,实行“一票否决”,202x年X县因安全事故多发,相关领导被约谈,次年其事故起数同比下降了30%,充分体现了考核的倒逼作用。
二是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各相关部门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同配合。应急管理部门要牵头抓总,负责制定专项整治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