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心得。说实话,接到发言任务时,我心里很忐忑。作为一名退休多年的老员,虽然龄不短,但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我还是一个“新兵”。今天,我不想汇报什么成绩,只想结合自己的一点亲身经历,以一名普通社区员的身份,和大家谈谈心,分享一下我对于学的几点不成熟的感悟和反思,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我是一名退休干部,在原单位工作了几十年。过去,我的组织关系一直在单位。直到前年,我才响应号召,将组织关系正式转入我居住了十几年的X街道X社区总支。从“单位人”到“社区人”,身份的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组织生活的地点变化,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和情感回归。坦白说,最初我也有过一些不适应。过去在单位,学常常和工作任务、职务晋升挂钩,多少带有一些“任务驱动”的色彩。而回到社区,突然感觉学的“指挥棒”变了,变得 ……略…… “充电”的机会。正如_深刻指出的:“人依靠学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走向未来。”对我们退休员而言,这个“未来”,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社区土地上。
二、学的真谛:从“知”到“行”,在服务群众中擦亮员本色。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对于我们这些已经离开工作岗位的退休员来说,发挥余热、服务群众,就是检验学成果最重要的“考场”。过去,我们总觉得“发挥余热”是一句比较宏大的口号,似乎要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社区,我慢慢体会到,真正的“行”,恰恰体现在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中。我记得有一次参加社区组织的“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日活动,主题是清理小区绿化带里的白色垃圾和杂草。一开始,有些居民不理解,觉得这是保洁员的工作。但当他们看到我们这些头发花白的老员,戴着徽,弯着腰一点点地捡、一寸寸地拔,他们的态度变了。有人给我们送水,有人默默地也加入了进来。活动结束后,一位年轻的邻居对我说:“X师傅,看到你们,我才知道员到底是什么样。”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原来,我们的一次弯腰、一次伸手,就是一次最有力的理论宣讲,就是一枚最闪亮的员徽章。近两年,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将理论学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我从新闻上看到,有的社区开展“讲故事、学理论”活动,把“理论话语”转化为“群众语言”,让大家在故事中明事理;有的社区组建员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为高龄老人提供上门义诊、理发、打扫卫生等服务;还有的社区推行“+网格+员中心户”治理模式,让员成为社区的“信息员”和“服务员”,主动收集并帮助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这些鲜活的实践让我深受启发。我也在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我过去在单位从事过一些文字工作,于是我就主动加入了社区的宣传小组,帮助社区写写通知、整理一些学材料。虽然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每当看到自己写的文字能为邻里带来一些便利,能为社区工作贡献一点力量,我心里就感到无比的充实和自豪。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社区员,“知”与“行”的距离,其实就是从自家门口到邻居家门口的距离,就是从会议室的座位到社区服务岗位的距离。只有迈开腿、伸出手,把学的感悟转化为服务的热情,把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我们胸前的徽才能熠熠生辉。
三、学的升华:从“独行”到“众行”,在共建共享中凝聚治理合力。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学和服务的力量,来源于我们每一位员,但最终要汇聚成一股强大的集体力量。坦诚地讲,我们退休员融入社区治理,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有的同志,感情上还留恋原单位,对社区组织缺乏归属感;有的同志,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有心无力,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如何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局面,是我们学中需要不断探索和破解的课题。我们社区总支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通过设立“员示范岗”、划分“员责任区”,让每一位员都有自己的一块“责任田”。同时,积极搭建平台,鼓励有不同特长的退休员组建书法社、合唱团、义务巡逻队等各类社区社会组织。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大家的退休生活,更重要的是,把一个个分散的“员个体”,凝聚成了有组织、有活力的“战斗集体”。在这个过程中,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新角色——“粘合剂”和“传声筒”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