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中小学“校园餐”管理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关于校园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工作要求,总结前期我市中小学“校园餐”管理工作成效,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任务,推动全市“校园餐”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切实保障广大师生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市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及分管负责同志,各县(市)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市)区长、各县(市)区教育局局长及勤管办负责人,市直中小学校(幼儿园)校长(园长),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监委相关科室负责同志,以及部分中标食材供应商代表。刚才,市教育局汇报了全市中小学“校园餐”管理工作整体推进情况,县教育局介绍了县域内“校园餐”经费监管与补贴落实的经验做法,市直中学分享了学校层面“师生同餐”“家长监督”等制度的执行情况,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就“校园餐”大宗食材招投标平台操作规范作了说明,讲的都很好,既总结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举措,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校园餐”管理的重大意义
“校园餐”看似是一顿饭的小事,实则是关系到万千家庭福祉、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大事,更是体现治理能力、保障民生福祉的重要民生工程。我们必须从高度、民生角度、发展维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餐”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校园餐”管理是保障师生健康的必然要求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师生_的身体健康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和人才培养质量。截至2025年5月,我市共有中小学(幼儿园)食堂839家,日均服务35万余名师生,这意味着每天有35万个家庭将孩子的饮食安全托付给我们,有35万余名师生的健康与“校园餐”紧密相连。从以往情况看,传统“校园餐”管理模式下,部分学校存在食材采购渠道不规范、质量把控不严等问题,曾出现过因食材新鲜度不足导致少数学生肠胃不适的 ……略…… 招投标流程、供应商评价机制、平台操作规范等内容,让采购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各县(市)区也结合实际,出台了配套政策,比如X县制定了《X县中小学“校园餐”小规模学校补贴实施细则》,明确了补贴资金的申报、审核、拨付流程;X区印发了《X区“校园餐”食品安全监管办法》,细化了市场监管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监管职责,形成了“市级统筹、县级落实、学校执行”的政策落实体系。
(二)采购模式不断创新,实现“校园餐”食材质优价
针对传统采购模式下“规模小、议价弱、质量杂”的问题,我市创新引入“机器管招投标”模式,搭建了“X市中小学校食堂采购管理平台”,实现了需求发布、供应商竞标、食材验收、资金收支全流程线上操作,有效杜绝了人为干预。在2025年首次市直学校食堂大宗食材招投标工作中,共有38家供应商参与竞争,项目评标改变以往由评标专家全权评分的模式,采用“标书评分(60%)+实地考评(40%)”的综合评价模式。为确保评标公平公正,专家评审组历经34小时完成了标书评标工作,跨部门团队(由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组成)深入各供应商的生产基地、仓储场所开展现场考评,市监委则全程进行摄像监督,同时,外地专家的占比达到了85%,有效规避了地域因素的干扰。最终,14家优质供应商(含10家综合类、4家粮油类)成功中标,这些供应商均具备完善的资质、稳定的供货能力和良好的信誉。开学后,各学校每周通过采购管理平台发起采购需求,供应商根据自身情况报价,平台通过“报价分(40%)+原始投标得分(10%)+学校评价分(30%)+质检凭证上传分(20%)”的四维算法自动匹配最优供应商,同时规定同一供应商最多配送5所学校,通过每周动态竞价确保食材价格最优。据统计,与202x年相比,2025年市直学校食堂大宗食材采购价格平均下降8.5%,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2%、蔬菜价格下降7%、大米价格下降5%,有效降低了食材成本,为提高“校园餐”质量留出了更多经费空间。
(三)经费管理不断规范,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为解决“校园餐”经费管理中的政风险问题,我市创新推出了“专项资金监管+成本公示+精准补贴”的经费管理模式。一是设立专项资金监管账户,由市财政局牵头,在指定银行开设“校园餐”膳食经费专项资金监管账户,所有膳食经费均由该账户统一收支,学校不再经手资金,从根本上杜绝了挪用、拖欠经费的问题。截至目前,市直22所学校(幼儿园)的膳食经费已全部纳入监管账户管理,累计收支资金达1800余万元,未出现一笔违规支出。二是推行伙食费月成本核算公示制度,我市在全省首创《X市中小学校学生食堂伙食费月成本核算公示表》,要求各校每月在学校官网、公示栏等平台,详细公示食材采购、人员工资、水电能耗等明细支出,接受师生和家长监督。据统计,目前全市839家学校食堂均已落实公示制度,公示率达100%,家长对“校园餐”经费使用的满意度从202x年的78%提升至2025年的92%。三是建立小规模学校精准补贴机制,针对100人以下、101-200人等小规模学校运营成本较高的问题,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按就餐人数实行分级补贴,100人及以下学校每月补贴20xx元,101至200人学校每月补贴1300元,补贴资金由市、县(市)区两级财政各承担50%。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26所小规模学校享受到补贴,累计发放补贴资金86万元,有效缓解了小规模学校的运营压力,确保这些学校的“校园餐”质量不打折扣。
(四)监管手段不断强化,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
我市坚持“科技赋能+协同监督”,构建了多维度、立体化的“校园餐”安全监管体系。一是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目前已实现全市839家中小学、幼儿园食堂监控硬件100%覆盖,家长和监管部门可通过手机APP、电脑终端实时查看食堂操作间、食材储存间的情况,真正做到“透明厨房、阳光餐饮”。同时,我市计划在2025年底前完成“互联网+明厨亮灶”AI智能升级,通过AI技术自动抓拍违规行为(如操作人员未戴厨师帽、食材随意堆放等)并实时预警,目前已在市直X幼儿园、X小学开展试点,试点期间共抓拍违规行为32起,整改率达100%。二是上线“校园餐一码通”服务,家长扫描学校门口或餐桌上的二维码,即可查看当日菜单、食材溯源信息(包括供应商名称、产地、检测报告等),还可一键举报违规问题。自“一码通”上线以来,累计被查询12万余次,收到家长举报建议28条,均已全部核实处理。三是健全协同监督机制,一方面,推动全市所有学校成立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每月随机抽查食堂台账、库存及卫生情况,抽查结果纳入学校年度考评,目前已有798所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占比达95%;另一方面,推行“一品一码”溯源机制,学校每日上传食材采购、验收数据至智慧监管平台,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定期对数据进行核查,今年以来共核查数据3.2万条,发现并整改问题45个;同时,严格落实师生同餐制度,要求教职工与学生同食堂购餐、同标准付费,学校相关负责人轮流陪学生就餐,、校长每周陪餐不少于2次,截至目前,全市学校师生同餐制度落实率达100%,校长陪餐率达100%,累计收集学生意见建议230余条,其中180余条已转化为改进措施。
三、正视问题不足,清醒认识我市“校园餐”管理工作的短板弱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校园餐”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与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期盼相比,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县(市)区推进进度不均衡,区域差距依然存在
虽然市直学校“校园餐”管理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但部分县(市)区推进进度较慢,未能及时跟上市级改革步伐。从目前情况看,X区、县已完成县域内采购管理平台搭建,并启动了首批大宗食材招投标工作,而县、区仍处于政策制定阶段,尚未开展实质性改革;在“互联网+明厨亮灶”AI升级方面,市直学校和区学校已全部完成,X县、县仅完成30%和25%;小规模学校补贴机制虽已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但县、X区由于财政压力,补贴资金未能及时足额拨付,截至目前,县仍拖欠3所学校2个月的补贴资金,区拖欠5所学校1个月的补贴资金。这种区域不均衡的情况,导致部分县(市)区的“校园餐”质量提升缓慢,比如县镇某中学,由于未接入统一采购平台,仍采用自主采购模式,今年9月曾出现供应商提供的食用油保质期临近的问题,虽及时更换,但也反映出该县“校园餐”管理的滞后性。
(二)个别学校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尽管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校园餐”管理制度,但部分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的情况。一是伙食费公示不规范,个别学校虽按要求公示了伙食费成本,但公示内容不完整,仅公示了食材采购总费用,未细化到具体食材的数量和单价,甚至存在延迟公示的情况,比如区小学,今年10月的伙食费公示直至11月中旬才发布,且未公示水电能耗支出;二是师生同餐制度流于形式,少数教职工存在“变相免费用餐”的情况,比如县中学,部分教职工通过“多报就餐次数、少缴餐费”的方式享受优惠,还有个别校长未按要求每周陪餐2次,10月份仅陪餐1次;三是食材验收不严格,部分学校验收人员未认真核对食材的质量、数量和检测报告,仅凭供应商提供的单据就签字确认,今年8月,市幼儿园在验收蔬菜时,未发现部分青菜存在黄叶、腐烂情况,导致这些蔬菜被加工成菜品,虽未造成安全事故,但也反映出验收环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