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智库 首页

在全市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2025-09-05 10:03:20 妙笔智库

  同志们:

在全市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关于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总结我市近年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效,系统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短板,精准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压实责任,推动全市文化资源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文化动力。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分管乡村振兴和文化工作的领导同志,各县(市、区)分管负责同志,市文旅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等相关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乡(镇)、街道分管文化和乡村振兴工作的负责同志,部分村级组织、文化企业代表、非遗传承人代表以及市级新闻媒体记者。刚才,市文旅局汇报了全市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整体工作情况,X县、区街道、镇村分别结合各自实际作了交流发言,既分享了“文化+节庆”“文化+治理”“文化+产业”的特色做法,也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内容务实、案例鲜活、成效显著,我都同意,希望大家认真学借鉴,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乡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让乡村“富起来”“美起来”,更要让乡村“活起来”“有内涵”。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就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先进文化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以文化力量激活乡村发展动能、涵养乡村文明风尚、满足农民精神需求,这既是贯彻落实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市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要。

  (一)文化赋能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乡村,无论是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还是非遗技艺、传统美德,大多保留在乡村的生产生活中。我市作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截至202x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项、省级非遗项目项、市级非遗项目项,其中%的非遗项目起源于乡村、传承于乡村,像国家级非遗庐剧、传统剪纸技艺、手工制茶工艺、民俗花灯 ……略…… 能乡村振兴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我们客观总结、清醒认识。

  (一)我市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一是乡村文化活动品牌逐步形成规模。各地结合自身特色,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一县一品、一乡一特”的格局。除了镇村连续八届举办的惠民嘉年华活动,县打造的“乡村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五届,每年吸引游客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万元;区开展的“非遗进乡村”系列活动,覆盖个行政村,去年共举办非遗展示、培训场次,入选省级乡村文化振兴典型案例;县乡的“农耕文化节”,通过展示传统农具、农耕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农耕文化,去年活动期间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万元。截至202x年底,全市共打造乡村文化活动品牌个,其中X个品牌活动入选省级及以上典型案例,乡村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

  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我们坚持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文化赋能的基础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服务网络。截至202x年底,全市个乡镇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配备了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文化展示厅等功能区,其中个文化站达到省级示范标准;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村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音响设备等,部分条件较好的村还建设了非遗展示室、乡村美术馆。同时,我们注重设备更新和功能提升,去年投入万元,为个偏远乡镇文化站更新电脑、打印机、音响等设备台(套),为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补充图书册,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率从X%提升到X%,为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是文化与乡村产业融合初见成效。我们积极探索“文化+农业”“文化+旅游”“文化+手工艺”等融合模式,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文化+农业”方面,全市培育“文化+农产品”品牌个,像县的“古村大米”、镇的“非遗草莓”等,通过文化赋能,农产品附加值平均提升%,去年带动农民增收万元;在“文化+旅游”方面,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线路条,串联个文化特色村、个非遗体验点,去年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万元,其中古村落依托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年接待游客万人次,旅游收入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X%;在“文化+手工艺”方面,支持非遗传承人创办工作室个,培育乡村文化企业家,带动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元,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X元。

  四是乡村文明风尚持续向好。我们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创建、移风易俗等工作,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去年以来,全市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场次,评选出各类先进典型个,通过典型引领,村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全市婚事平均支出从万元下降到万元,丧事平均支出从万元下降到万元,封建迷信活动发生率下降%;开展“道德讲堂”“文化讲座”场次,覆盖群众万人次,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邻里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X%,乡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当前我市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文化资源分布不均衡,偏远乡村保障不足。虽然全市实现了乡镇、行政村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但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城区周边和经济较好的乡村,文化设施完善、活动丰富,而偏远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设备老化、功能单一的问题较为严重。据统计,全市个偏远乡镇的综合文化站中,有个存在电脑、音响等设备损坏未及时维修的情况,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在偏远村的使用率仅为X%,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在文化活动安排上,偏远乡村每年平均开展文化活动场,仅为城区周边乡村的X%,“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优先安排在交通便利的乡村,偏远乡村往往“轮不上”“等不及”,导致部分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二是文化活动创新性不足,内容形式较为单一。部分地方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时,缺乏创新意识,仍然停留在“广场舞+唱歌”的传统模式,内容老套、形式单一,难以吸引不同_参与。比如,针对青少年的文化活动,全市仅开展“乡村研学”“非遗小课堂”等活动场次,覆盖青少年万人次,仅占青少年总数的X%;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文化活动,如戏曲欣赏、养生讲座等,每年每个村平均不足场,导致老年人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针对妇女的手工艺培训、家庭文化建设等活动,覆盖面仅为%,难以满足妇女_的需求。同时,部分文化活动缺乏地方特色,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做法,没有结合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导致活动“没有味道”“没有记忆点”,参与率持续走低,去年有个村的文化活动参与率低于%。

  三是文化与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带动效应不明显。虽然我们探索了文化与产业融合的模式,但融合深度不够,大多停留在“表面融合”“简单叠加”的层面,没有真正挖掘文化的内涵价值,难以形成持续的带动效应。在“文化+农业”方面,不少地方只是在农产品包装上印上“乡村文化”字样,没有挖掘农产品背后的历史故事、种植技艺等文化内涵,导致农产品附加值提升有限,比如县的茶叶有年种植历史,但没有打造文化品牌,销售额同比增长仅为X%,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个百分点;在“文化+旅游”方面,大部分乡村文化旅游还停留在“看古村、赏非遗”的浅层体验,缺乏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项目,游客停留时间平均仅为小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小时,“留不住客”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文化+手工艺”方面,部分手工艺产品缺乏设计创新,款式陈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比如镇的传统剪纸,每年销售额仅为X万元,远低于同类创新产品的销售额。

  四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专业能力有待提升。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但当前我市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专业不强、稳定性差”的问题。在村级文化专管员方面,全市名村级文化专管员中,%为兼职,主要精力放在其他工作上,难以专注于文化工作,且X%的专管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化工作培训,缺乏组织文化活动、管理文化设施的专业能力;在文化志愿者方面,队伍稳定性差,年均流失率达到X%,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志愿者参与服务后没有相应的表彰或奖励,导致积极性不高;在非遗传承人方面,年龄结构老化,岁以上的非遗传承人占比达到%,年轻传承人仅占X%,部分非遗项目因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面临“人走艺绝”的风险,比如县的传统竹编技艺,目前仅存名X岁的传承人,没有年轻徒弟,技艺传承面临断代。

  三、聚焦重点任务、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推动我市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

  针对当前我市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的成效和问题,下一步,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资源整合、活动创新、产业融合、人才建设、机制保障等重点任务,狠抓工作落实,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一)强化资源整合,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全面下沉

  文化资源是文化赋能的基础,只有把文化资源更多、更均衡地投向乡村,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补齐偏远乡村短板。我们要把偏远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提升设施质量和使用率。到2025年底,完成个偏远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升级改造,更新电脑、打印机、音响、投影仪等设备台(套),增设非遗展示区、青少年活动区等功能区,确保每个偏远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省级标准;在个偏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