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围绕“深入践行新时代的群众路线、以优良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个主题,谈一些个人的学心得和反思。作为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战线的一名干部,这个主题于我而言,既是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也是日常工作中时刻需要面对的实践检验。刚才聆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向大家作个汇报。
一、对风与民风关系的再认识:源与流、根与叶
最近,区里组织了系列学研讨,特别是深入学了_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感触很深。文章深刻阐明了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调要“以优良风引领社风民风”。这让我对风与民风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如果说社风民风是一条大河,那么风就是这条河的源头。源头清澈,河流才能奔 ……略…… 个“老师”又从何拜起?再看我们的群众诉求解决机制。区里的12345热线,办结率常年在97%以上,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投诉办结率甚至超过99%。这些数字无疑是亮眼的。但我也在想,一个诉求的“办结”,是否等同于群众的“满意”?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否真正打开了群众的“心结”?当我们的干部惯于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话和文件来处理问题时,是否也在无形中与群众隔了一层“玻璃门”?我们看到了问题,却感受不到问题背后的焦虑与期盼。这种距离感,恰恰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温床,也是侵蚀群干群关系的“隐形杀手”。
,是“温度”的问题:我的工作是完成了任务,还是传递了和的温暖?作为宣传干部,我们的工作常常与文字、会议、活动打交道。有时为了完成一项紧急任务,会连夜撰写材料、策划方案,追求的是“快”和“好”。但回过头看,一些工作是否也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留痕、轻实效”的问题?比如,为了迎接检查,是不是也曾把大量精力花在整理台账、美化展板上,而忽略了工作本身的实际效果?我们组织的文化活动,比如“又跑又唱·X风光”这样的全民健身活动,群众非常欢迎。这让我反思,我们的工作是否都能像这样,真正做到群众的心坎里去?还是说,有些活动只是我们眼中的“政绩”,却是群众眼中的“负担”?宣传工作如果失去了“人情味”,就会变得冰冷、生硬。精神文明创建如果只剩下条条框框的测评指标,而缺少了润物无声的人文关怀,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我时常警醒自己,不能做一名“坐而论道”的宣传员,而要做一名“起而行之”的实践者,让自己的工作多一些泥土的芬芳,多一些人间的烟火气。
最后,是“镜子”的问题:我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是否首先做到了?风是民风的“风向标”,领导干部的更是风向标中的“指针”。我们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据我了解,我们区一些乡镇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等方式,有效遏制了陈规陋,减轻了群众的人情负担,成效非常显著。这些源自基层的鲜活实践,正是优良风带动民风转变的生动写照。但作为文明办主任,我更要反躬自问:在这些事情上,我个人和我的家庭做得怎么样?有没有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做到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是否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家人和身边人作出良好示范?如果自己这面“镜子”蒙上了灰尘,又如何能“正衣冠、照得失”,去引导和影响社会呢?优良的风,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日常细节中的价值坚守和行为自觉。
三、对未来践行的再出发:当好学生、做好表率
知不足而奋进,望山远而力行。这次研讨,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思想上的“加油”和行动上的“校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深入践行的群众路线,以实际行动为引领社风民风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一是沉下身子,真心实意当好群众的“学生”。要真正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少一些“被安排”的行程,多一些“不打招呼”的探访。不仅要走进窗明几净的“示范点”,更要走进矛盾集中的“老大难”;不仅要听干部的汇报,更要听群众的“牢骚”。要把群众的所思所盼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二是身体力行,持之以恒做好风气的“表率”。要把落实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