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我县始终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头号民生工程”,聚焦“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紧扣“产业就业帮扶、社区治理优化、公共服务配套、文化认同培育”四大关键环节,举全县之力推动搬迁群众从“搬得出”向“稳得好”全面跨越。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推进背景与总体情况
我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曾是全省深度贫困县之一,201x—202x年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268户5324人,建成集中安置点8个(其中城镇安置点5个、中心村安置点3个),搬迁人口占全县脱贫人口的38.7%。搬迁初期,部分群众存在“故土难离、就业无门、适应困难”等问题。对此,我县坚持问题导向,于202x年10月制定《X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三年提升行动方案(202x—2025年)》,建立“ ……略…… 合作社+搬迁户”利益联结机制,由村集体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对接市场,龙头企业提供种苗、技术和保底收购,搬迁户通过土地入股、务工投劳参与经营。202x年以来,基地累计产出蔬菜4800吨、食用菌120吨,带动210户搬迁户户均年增收6000元。商贸服务“拓渠道”。在城镇安置点配套建设农贸市场、便民超市、电商服务站等便民商业设施,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通过减免3年商铺租金、提供小额信贷贴息等政策,累计扶持开设小吃店、服装店、快递代收点等个体经营户186家,带动就业320人。如安置点D社区的“苗家腊味坊”,由搬迁户王XX创办,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周边3省,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成为社区“创业示范户”。
(二)聚焦“服务提质”,打造“共建共享”治理格局
针对搬迁社区“人口结构复杂、服务需求多样”的特点,我县以“引领、网格管理、文化融合”为抓手,推动社区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引领“聚合力”。在8个安置点全部成立社区支部,选优配强支部,推行“员中心户+楼栋长+志愿者”三级服务网络,将32名搬迁员纳入网格管理,设立“员先锋岗”16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17件。如安置点E社区支部针对留守老人就医难问题,联合镇卫生院建立“每周巡诊”制度,累计上门服务1200余人次。网格管理“精细化”。将每个安置点划分为5—8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建立“网格员+信息员+楼栋长”联动机制,通过“敲门行动”“微信群”等方式收集群众诉求,实现“小事网格办、大事社区管”。202x年以来,累计收集并解决问题890余件,群众满意度达96%。文化融合“铸认同”。开展“移民文化节”“民族团结进步月”等活动28场,组织搬迁群众参与传统节日庆祝、地方戏曲表演、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新旧居民交融。在安置点F社区打造“乡愁记忆馆”,收集老家具、老照片、传统农具等物品120余件,通过“实物+故事”形式唤醒乡愁记忆,增强社区归属感。
(三)聚焦“保障兜底”,织密“安居乐业”民生网络
坚持“基本保障不漏项、特殊_有倾斜”,全力解决搬迁群众教育、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教育医疗“全覆盖”。在安置点配套建设幼儿园3所、小学2所、初中1所,新增学位1800个,实现“就近入学”;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在安置点设立门诊部,配备全科医生12名,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所有65岁以上老人和慢性病患者。2025年上半年,安置点学生辍学率为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率达98%。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全部纳入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202x年以来累计发放低保金、临时救助金等1200余万元;针对搬迁独居老人,建设“幸福院”6个,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等服务,惠及老人200余人。
(四)聚焦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