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XX县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总体成效及阶段性特征
(一)服务“标准化”建设取得突破,企业办事便捷度显著提升
(二)要素保障“精准化”供给逐步强化,企业发展支撑力持续增强
(三)市场监管“规范化”水平稳步提高,市场竞争公平性不断改善
二、XX县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存在的主要堵点难点
(一)服务“最后一米”仍有梗阻,企业办事便利性待提升
(二)政策落实“中梗阻”现象尚未根除,企业获得感打折扣
(三)要素保障“结构性矛盾”凸显,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增多
(四)市场监管“协同性不足”,市场秩序规范性待加强
(五)干部“庸懒散”问题仍有发生,企业信任度受影响
三、XX县营商环境堵点难点成因剖析
(一)改革协同机制不够健全,部门联动存在壁垒
(二)政策制定“接地气”不足,企业需求响应滞后
(三)数字化赋能水平有待提升,数据共享存在障碍
(四)干部能力建设存在短板,服务意识有待强化
四、XX县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打通服务“最后一米”
(二)构建“全链条”政策落实体系,提升企业获得感
(三)强化“精准化”要素保障,破解企业发展制约
(四)推进“协同化”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五)深化“干部能力提升”行动,夯实服务保障基础
……
县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堵点难点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营商环境突破年”工作要求,按照县委、“精准找问题、靶向解难题”工作安排,笔者跟随县营商环境专项调研组,于2025年6月至8月,通过“四不两直”走访企业、召开部门座谈会、查阅政策文件、分析数据台账等方式,对全县12个镇街、32个涉企部门、156家市场主体(涵盖制造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类型)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县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总体成效及阶段性特征
近年来,XX县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聚焦“放管服”改革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攻坚、要素市场化配置优化等重点任务,推动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主体获得感稳步提升。2025年1-8月,全县新增市场主体1892户,同比增长18.7%;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3%;企业对服务满意度调查得分92.6分(满分100分),较202x年同期提高3.1分。总体来看,当前XX县营商环境呈现以下阶段性特征:
(一)服务“标准化”建设取得突破,企业办事便捷度显著提升
县服务中心围绕“全流程网办”“跨域通办”“免证办”目标,梳理发布“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62项,推动31个部门1200项服务事项进驻大厅,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2025年以来,通过“一窗受理”模式办理业务8.6万件,平均跑动次数从202x年的3.2次压缩至1.1次;依托“XX
……略……
心和原所两地提交材料,群众反映“跑腿次数没少,只是换了地方”。二是政策兑现“门槛高、流程繁”问题突出。部分惠企政策设置“企业规模”“纳税额”等附加条件,导致小微企业难以享受;政策申报材料要求重复提供营业执照、纳税记录等基础信息,某餐饮企业负责人反映:“申请‘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补贴’,需要提交营业执照、员工劳动合同、社保缴纳证明等7份材料,其中营业执照在‘企业开办’时已经交过,现在又要重复提供,能不能用‘免提交’?”三是跨区域通办“落地难”。虽然全县已实现100项高频事项“跨镇通办”,但部分事项仍需“线上申请、线下交材料”,如“不动产抵押登记”,企业和银行需分别到不动产登记中心现场办理,未能真正实现“零跑腿”。
(二)政策落实“中梗阻”现象尚未根除,企业获得感打折扣
一是政策宣传“覆盖不全”。部分政策仅在网站、新媒体发布,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获取渠道有限。调研中,63%的企业表示“不知道有相关补贴政策”,41%的企业认为“政策解读太专业,看不懂”。例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出台后,仅有28%的制造业企业享受到优惠,不少企业反映“不知道如何归集研发费用,也不清楚申报流程”。二是政策执行“标准不一”。同一事项在不同部门、不同镇街执行尺度存在差异,如“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办理,有的镇街要求提供“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纳证明”,有的则要求“银行保函”,企业无所适从。三是政策评估“反馈缺失”。目前缺乏常态化的政策效果评估机制,部分政策“一发了之”,对企业实际需求响应滞后。如202x年出台的“物流企业燃油补贴”政策,因国际油价波动未及时调整补贴标准,导致部分企业“领不到补贴”或“补贴不够用”。
(三)要素保障“结构性矛盾”凸显,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增多
一是土地供需“错配”问题突出。全县工业用地指标中,60%用于招引大型项目,而中小微企业因“用地规模小、投资强度低”难以获得土地,被迫租赁厂房或入驻园区标准厂房,XX县经济开发区内37%的中小微企业反映“租金占年利润15%以上,压力较大”。二是融资“难、贵、慢”问题仍存。尽管金融机构推出“科创贷”“首贷通”等产品,但小微企业因缺乏抵押物、财务不规范,仍面临“不敢贷、不愿贷”困境。调研显示,45%的小微企业从未获得过银行贷款,32%的企业认为“贷款利率偏高”(平均利率5.8%,高于国有大行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三是用工“结构性短缺”矛盾加剧。全县技能人才总量占比仅1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所需的高级技工、工程师缺口达20xx人以上,某新能源企业HR经理坦言:“我们开出月薪1.2万元招聘高级焊工,半年只招到2人,很多应聘者宁愿去周边大城市。”
(四)市场监管“协同性不足”,市场秩序规范性待加强
一是部门“各自为战”。市场监管、税务、环保等部门信息共享不及时,对同一企业的多项检查重复开展,某食品加工企业反映:“上个月市场监管局查了食品安全,这周税务局来查发票,下个月环保局又要查排污,我们得反复准备材料,影响正常生产。”二是新兴领域监管“缺位”。对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缺乏针对性的监管规则,如XX直播基地内的部分主播存在“虚假宣传”“销售三无产品”问题,但因没有明确的处罚标准,监管部门难以有效处置。三是信用修复“流程繁琐”。企业因疏忽导致失信行为后,申请信用修复需提交申请书、承诺书、整改证明等8份材料,且审核周期长达15个工作日,某建材企业因逾期申报纳税被列入失信名单,修复时跑了3次服务中心才完成,企业负责人感慨:“信用修复太麻烦,以后得更小心,但也希望流程能简化。”
(五)干部“庸懒散”问题仍有发生,企业信任度受影响
一是“官本位”思想未完全破除。个别干部存在“重管理、轻服务”倾向,对企业的合理诉求“推拖绕”,某企业反映:“申请办理消防验收,打了3次咨询电话,每次都说‘等领导批’,过了半个月才给出答复,耽误了项目投产。”二是“本领恐慌”问题突出。部分涉企部门干部对新产业、新政策学不够,如对“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标准、数字经济扶持政策等一知半解,无法为企业提供精准指导,某科技型中小企业负责人表示:“想申请‘专精特新’认定,找了3个部门咨询,得到的答复都不一样,不知道该听谁的。”三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对干部服务企业的成效缺乏科学考核,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部分干部服务企业积极性不高。
三、XX县营商环境堵点难点成因剖析
经深入分析,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_机制层面的深层次原因,也有工作推进中的具体短板,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改革协同机制不够健全,部门联动存在壁垒
营商环境优化涉及服务、市场监管、要素保障等多个领域,需要跨部门、跨层级协同配合。但目前XX县尚未建立“统筹协调、信息共享、联合攻坚”的长效机制,各部门在政策制定、执行中往往从自身职责出发,缺乏全局观念,导致“政策打架”“数据孤岛”等问题。例如,服务“一网通办”平台虽已建成,但因各部门业务系统未完全对接,企业仍需重复提交材料;跨区域通办事项因各部门“授权不充分”,无法实现“全程网办”。
(二)政策制定“接地气”不足,企业需求响应滞后
部分政策制定前缺乏充分的调研论证,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掌握不深,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例如,在制定“工业企业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