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
九月的XX,桂香浸润着校园,也浸润着我们求知若渴的心田。今天,能作为学员代表站在这里发言,我既感荣幸,更觉忐忑——因为台下每一位老师都带着沉甸甸的学成果,每一位专家都倾囊相授,每一堂课都让我们受益匪浅。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参训教师,向县委、县教育局的精心组织,向XX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XX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团队,向全程保障服务的老师们,道一声“谢谢!”(鞠躬)
7月15日开班至今,42天、28场专题讲座、12次分组研讨、6次跟岗实践、3场“乡村教育案例工作坊”……这些数字背后,是我们从“带着困惑来”到“揣着方法走”的蜕变,是从“被动听课”到“主动碰撞”的成长。作为在基层学校摸爬滚打18年的“老教师”,我想用三个关键词分享我的收获与思考:“补钙”“铸剑”“明向” ……略…… 203;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XX大学附属中学XX老师的《“双减”背景下学生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用大量基层学校的真实案例,教会我们“看行为背后的需求”:那个上课总走神的孩子,可能是家里新增了弟弟妹妹需要关注;那个作业总拖延的学生,或许是对手机使用的边界感模糊。更实用的是她带来的“情绪晴雨表”“一对一心灵信箱”等工具,我现在回到学校,已经把这些方法用在了三年级(2)班的日常管理中,上周还有个孩子悄悄给我塞纸条:“老师,我今天没和同学吵架,您看晴雨表上的太阳画得够不够大?”(笑)
二、研机析理强本领:在实践淬炼中提升专业能力
这次培训最大的特点,是“学用结合”的鲜明导向。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充电”,更走进XX市XX小学、XX县实验中学等5所优质校跟岗,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打磨教学技能。
一是“跟岗取经”学方法,破解“课堂低效”难题。我跟岗的XX市XX小学是一所“教育数字化转型示范校”,他们的“三单四步”教学法让我深受启发:课前“预学单”精准诊断学情,课中“探究单”聚焦核心问题,课后“拓展单”分层延伸;“问题驱动—小组合作—展示质疑—迁移应用”四步流程,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我试着把这种方法带回跟岗学校的五年级数学课,原本人人皱眉的“分数应用题”,现在变成了孩子们抢着上台讲的“闯关游戏”。更惊喜的是,课后测评优秀率从32%提升到了58%,连平时总说“学不会”的小宇都举着手说:“老师,我还能再讲一遍!”
二是“工作坊研讨”破瓶颈,激活“校本教研”活力。培训期间,我们围绕“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留守儿童学业辅导”等6个乡村教育痛点,开展了3场“头脑风暴式”工作坊。记得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坊上,来自XX镇小的李老师分享了他们用“本地非遗竹编”开发的劳动课:孩子们从砍竹子、剖竹篾学起,最后编出笔筒、收纳盒,还带着作品去镇文化站展览。我们组当场就碰撞出“XX乡茶文化”校本课程的初步方案——从采茶、制茶到茶诗鉴赏,连茶渣都能做成植物标本。现在,这个方案已经被学校列为下学期重点教研项目,下周就要组织教师去茶园实地调研。
三是“技能比武”练硬功,夯实“教学基本功”。培训最后一周,我们进行了“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模拟授课—现场答辩”的全流程比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XX乡中的张老师,她用手机拍摄的“校园植物观察日记”做成微视频,结合生物课“植物的分类”知识点,设计了“寻找校园里的‘活教材’”实践任务。评委老师评价:“这不是简单的课件展示,而是把‘教育数字化’变成了学生可触摸、可参与的体验。”最终,我们组12名学员的作业被收录进县教育局编印的《乡村教师优秀教学案例集》,这既是对我们的肯定,更是对乡村教育的致敬。
三、知行合一担使命:在深耕细作中践行育人初心
结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正如开班式上XX县长所说:“教师的能力提升,最终要落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回到岗位后,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做“课堂改革的践行者”,让每节课都有“新模样”。我们承诺:每月至少开展1次校本教研微分享,把培训中学到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跨学科主题学”等方法,在学科组内推广;每学期开发2节“乡村特色”课例,比如用本地民俗、产业资源设计综合实践课,让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