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X县始终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系统性思维、全局性谋划和超常规力度,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本报告旨在全面、系统地总结“十四五”期间X县在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中取得的核心成就、实施的关键举措与形成的宝贵经验,并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
一、系统性综合施策,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大气环境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与生活品质。“十四五”期间,X县直面大气污染防治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从过去单一、末端的治理模式,转向源头、全过程、末端全链条_,构建了多部门协同、多污染源共治的立体化防控新格局,实现了空气质量的持续性、根本性好转。
(一)聚焦移动源与扬尘污染,实施精细化_
移动源与扬尘污染曾是影响我县城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特别是X北环路火车站周边区域,因大型货运车辆通行密集,扬尘问题尤为突出。为破解这一难题,我县创新性地建立了由环境、交警、城管等多部门组成的“控车联盟”联合机制。该机制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统 ……略…… 代化治水体系,确保一江碧水永续北送。
(一)强化制度保障与跨区域协作
制度建设是水环境保护的根本保障。我县全面深化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建立了覆盖县、镇、村三级的河长组织体系,逐级压实了镇(街道)的属地管理责任、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以及涉水企业的治污主体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网格化环境监管格局。为确保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我县科学编制并印发了《X县X江X断面“十四五”水体达标方案》与《X县X河X断面“十四五”水体达标方案》,明确了各阶段的治理目标、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同时,我县积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主动与下游的X市、X市等兄弟市县签订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联动协议。通过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共享、联合巡查、交叉和应急联动机制,共同打击跨界污染行为,形成了共保共治的强大合力,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区域协同保障。
(二)大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
“十四五”期间,我县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系统性地实施了涵盖城镇污水处理、农村环境整治、工业废水治理等七大类共28项重点治污工程。其中,县城污水处理厂的二级提标改造工程作为标志性项目已全面投入使用,出水水质由一级A标准提升至地表水准Ⅳ类标准,大大削减了入河污染负荷。同时,对城区污水主管网进行了全面排查与修复,并对县城“七沟一河”沿线的排污口实施了彻底的截污纳管,从根本上解决了雨污混流及污水溢流的历史难题。在补齐农村治污短板方面,我县实现了镇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全覆盖”。7座功能完善的镇级污水处理厂和62座因地制宜、技术先进的现代化村级污水处理站拔地而起,使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历史性地提升至59.8%。这一成就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也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对流域水质的影响。
(三)构建智慧化监测预警网络
为实现对水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和精准预警,我县投资建成了覆盖全流域的水环境自动监测预警体系。在X江、X河等主要干支流的关键断面、敏感水域布设了30余个重点监测点位,实现了对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核心指标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扎实开展了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通过人工排查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摸清了底数,建立了台账,并逐一进行了整治,全县排污口整治率高达99.2%。得益于这一系列系统性举措,多年来,X江、X河出我县境内的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在100%。一泓清澈、安全的优质水源源不断地奔向京津,润泽千家万户,X县以实际行动履行了水源涵养地的神圣职责。
三、聚焦源头风险_,全面筑牢土壤环境安全屏障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十四五”期间,我县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_”的原则,以“摸清底数、源头防控、分类施策、精准修复”为核心路径,全方位构筑了坚实的土壤生态安全屏障。
(一)强化耕地土壤污染协同防治
为精准掌握全县耕地土壤环境状况,我县组织开展了针对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的“大体检”,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性地加强了耕地土壤环境的动态监测。目前,已设立市级耕地土壤与农产品协同加密监测点4个、省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3个,形成了覆盖全县主要农业生产区的监测网络。根据监测结果和风险评估,对受污染耕地实施了严格的分类管理。对于中轻度污染耕地,通过推广低积累作物品种、优化施肥结构、施用土壤调理剂等农艺调控措施,实现了安全利用;对于重度污染耕地,则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并进行严格的种植结构调整。截至目前,全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已达到93.03%。
(二)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我县坚持“减量化、资源化、生态化”方向,大力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通过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等关键行动,科学指导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绿色种植。目前,全县已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5000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2万亩次,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2.3%以上,化肥利用率提升至41.5%以上。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面,积极推广“猪—沼—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高达95%以上。同时,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可降解地膜等环境友好型农业投入品,并成功打造了5万亩的绿色防控示范区,从源头上显著减少了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
(三)严格建设用地准入与风险_
为保障人居环境安全,我县对建设用地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 下一篇:党组书记在学习教育总结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