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举措。
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空天海洋产业等。202 ……略…… 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两个重要趋势,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赛道。其中,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重塑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正在成为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支撑。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最富前景的发展领域,不仅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增长新亮点,而且能够造福子孙后代,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抓住历史性机遇,推动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科技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和内生动力的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x年全球创新指数》,我国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排名第十二位,在全球五大科技集群中占据三席。202x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00万人年,研发经费投入超过3万亿元,投入强度为2.54%;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21.2万件,居世界第一;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xx年的3.9万家增长至202x年的40万家。也要看到,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和工艺能力不足、理论科学研究落后于实验科学研究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洞察全球科技创新趋势,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加强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坚持目标导向和_探索“两条腿走路”,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高创业服务水平,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壮大产业。
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深化科技_改革,破除_机制障碍,有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用好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健全新型举国_,聚焦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发展与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解决“近忧”、兼顾“远虑”,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开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通过扩大减税激励、支持设立科学基金、科学捐赠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支持原始创新的_机制。构建高效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调联动、各司其职、集中攻关。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协同创新,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让创新链产业链实现良性循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吸收借鉴世界各国有益于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创新成果。
进一步强化人才支撑。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组合拳,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突出高精尖导向,培养造就适应国家战略需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健全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培养符合学科交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具备科技背景、熟悉市场运作、掌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