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包括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有机结合,“有量无质”和“有质无量”的增长都是不可持续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特别是资源要素瓶颈约束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减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显现,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已难以为继。只有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筑新 ……略…… 实现流程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转变,变低端市场的“红海”为中高端市场的“蓝海”,从而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超前布局,开辟新产业新赛道。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重点围绕信创产业、大数据产业、新一代半导体产业和低空经济产业四个战略性未来产业链,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抢抓机遇,争当国家战略腹地。我市自古就有“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与“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美誉。近年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众多重大战略覆盖叠加,国家明确我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在全国版图和城市网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从交通区位、工业基础、能源保障、科创资源、文化底蕴看,具备成为“国家战略腹地城市”的基本特征。国家层面将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重点产业链在我市布局,是提升我市枢纽地位、打造高水平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必然选择。
(二)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加快在“引领”上破题。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创新驱动是“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锚点。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们必须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创新驱动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提质行动。依托“第一实验室”、我市理工大学等高校和重点实验室,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耦合,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建立_新、机制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基地。实施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行动。建立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共同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在碳基新材料、人源胶原蛋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特色领域形成一批可产业化的技术成果。积极引导省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创新,聚焦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联合开展解决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课题和成果转化项目,推动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实施科技开放合作深化拓展工程。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太忻科创走廊,持续支持超算中心建设,支持我市企业在京津冀建立“研发飞地”,探索建立“京津冀研发、我市孵化推广”机制,加快建设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集聚区、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三)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加快在“振兴”上破局。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求在构成要素上有量的大幅度提升,更为关键的是质的方面有大的飞跃。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我们必须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路径依赖,一手抓存量,一手抓增量,将潜在发展势能转化为现实发展动能,加速实现潜在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做大存量,高水平打造千亿级产业链。坚持提质增效与招引扩张并重,不断把百亿龙头企业数量做大、质量做优、能量做强。在此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打造千亿级产业链。依托太钢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两大平台,不锈钢、碳钢、特钢三大精品集群建设,打造“粗钢、特殊钢制造-深加工-应用”千亿级特种金属材料产业链。依托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及亚鑫甲醇、三强煤基新材料等项目建设,打造千亿级新型化工材料产业链。依托太重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及我省电机厂、太锅集团、阳煤化工机械等企业,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形成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依托美锦、梗阳、亚鑫、潞安化工等重点企业,以煤为基向气、油、炭黑、碳纤维下游延伸,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链。依托凯赛、锦波生物、纳安生物、安可瑞等生物医药企业及我省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实现组团培育、接链补环,打造千亿级先进生物材料及生物制药产业链,不断夯实产业链基础,实现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挖掘增量,高质量培育绿色生产力。纵深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推进我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产业园项目,强化产业内部及关联产业间的循环,促进产能大型化、生产集约化、利用清洁化、发展高端化。加快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推广零碳社区、零碳机关构建,加快推进零碳矿山、零碳(近零碳)产业示范区建设,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我市经验”。聚焦打造热点旅游门户城市,整合市龙投公司、国投公司、西山文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