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各位分享我乡在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中的探索与实践。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乡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创新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如何抢抓机遇、破解难题,走出一条符合乡镇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下面,我结合具体实践,从三个层面汇报我们的思考与行动。
一、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全域创新格局
创新驱动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扎根乡土、服务“三农”。我们立足乡镇资源禀赋,以系统思维谋划创新布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农业科技化、产业数字化、治理现代化”的三维创新体系。
(一)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现代化。针对传统农业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的短板,我们与省农科院共建“数字农业实验室”,在全乡12个行政村推广 ……略…… %,相关经验被《人民日报》报道。
二、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开放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桥头堡”。我们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改革,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扩大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向改革要红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检查多、审批慢”问题,我们推行“三色管理”制度:对诚信守法企业实行“绿色通道”,除专项检查外每年最多上门1次;对一般企业实行“黄色预警”,加强合规指导;对高风险企业实行“红色监管”,严查违法行为。同时,设立“企业服务专员”,为每家规上企业配备1名乡镇干部,提供“一对一”全程帮办服务。202x年,全乡新增市场主体216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家,某新材料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时6个月,创造了我县项目落地最快纪录。
(二)向开放要空间,构建区域协作网络。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江苏某镇共建“产业飞地”,创新采用“税收分成+GDP共享”跨区域合作模式,合作建设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配套建设职工公寓、物流仓储等设施,吸引11家企业入驻,其中6家为高新技术企业,涵盖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特别是抓住我县被纳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的机遇,与上海某农业科技集团合作建设“中央厨房”项目,项目配备国际领先的自动化生产线,日供应净菜、预制菜30万份,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订单农业5万亩,建立“农户种植+基地分拣+中央厨房加工+冷链配送”全产业链,形成了“研发在上海、生产在乡镇”的协同创新模式,使本地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相关农户年均增收2.1万元。
(三)向人才要活力,筑牢智力支撑体系。实施“雁归兴乡”计划,建立乡镇人才库,录入在外企业家312名、高校毕业生687名,实行“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动态管理,定期举办“乡贤恳谈会”“学子看家乡”活动,202x年春节期间促成3个投资项目签约。成功回引2名博士、5名硕士回乡创业,其中某环保科技公司创始人放弃央企优厚待遇,带领团队研发的农村污水处理设备,采用“太阳能+MBR膜”工艺,已在我乡推广应用17套,相关技术获国家专利,设备成本较同类产品降低40%。同时,与某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乡村振兴班”,围绕智能农机操作、农村电商运营等紧缺工种设置课程,每年定向培养50名技能人才,构建了“引才+育才+用才”的全链条机制,202x届毕业生中85%选择留乡就业,某学员创办的农机合作社服务面积已覆盖3个乡镇。
三、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创新政治保障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根本要靠党的领导。我们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创新发展全过程,确保改革方向不偏、创新步伐不停。
(一)建强战斗堡垒,打造创新“主心骨”。实施村党组织书记“头雁培育”计划,每年组织到浙江、江苏等地考察学习,开展“乡村振兴大比武”擂台赛,营造比学赶超氛围。202x年,全乡1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20万元,其中5个村突破50万元,某村通过发展光伏农业项目,集体经济收入达12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同时,在非公企业设立“红色车间”,开展“党员先锋岗”“金点子征集”活动,某企业党支部提出的“自动化改造方案”年节约成本80万元,获评全市“十佳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