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总结我县“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为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发改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X镇、X街道分管领导,以及部分重点企业代表。刚才,县行政审批服务局、X镇、X街道分别作了汇报发言,对“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的运行情况、取得成效和下一步计划进行了详细阐述,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全县工作实际,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拿地即开工”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
在当前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营商环境已成为吸引投资、促进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通过创新 ……略……
二、总结工作成效,客观分析“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的实践经验与不足
(一)我县“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取得的显著成效
自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以来,我县在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制度建设方面,制定了《X县“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实施方案》,明确了审批流程、部门职责和工作要求,建立了告知承诺制、提前服务制等配套制度。在审批效率方面,截至202x年底,全县已有58个项目采用“拿地即开工”模式,累计缩短审批时间4200余天,平均每个项目节省72天。在企业反馈方面,通过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对“拿地即开工”模式的满意度达到98%,有效提升了我县的营商环境口碑。
(二)当前“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面临的机遇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和省市持续加大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审批模式的政策文件,为我县深化“拿地即开工”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从市场需求看,随着经济的复苏和企业投资意愿的增强,越来越多的项目落地我县,对高效审批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为“拿地即开工”模式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审批流程线上化、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
(三)“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县“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部门协同不够顺畅,部分部门存在职责不清、沟通不畅等问题,导致审批过程中出现推诿扯皮现象。例如,在某项目审批中,因自然资源局和住建局对规划条件的理解不一致,导致项目审批延误了10天。二是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虽然实现了部分审批事项的网上办理,但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仍存在障碍,未能真正实现全程网办。三是风险防控机制不够完善,在容缺办理过程中,对企业承诺事项的后续监管不到位,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三、聚焦重点任务,全力推动“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提质增效
(一)深化制度创新,优化审批流程
一是进一步完善告知承诺制,明确告知承诺的事项范围、承诺内容和法律责任,简化企业办事手续。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企业只需作出书面承诺,即可先行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二是优化并联审批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将涉及多个部门的审批事项整合为一个审批流程,实现同步受理、并联审批。例如,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审批事项合并办理,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三是建立审批容缺负面清单,明确不可容缺的核心要件和可容缺的辅助材料,确保容缺办理规范有序。
(二)强化部门协同,提升服务效能
一是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由行政审批、自然资源、住建、发改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审批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打通各部门审批系统的数据壁垒,实现项目信息、审批结果等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换。例如,通过建立统一的项目审批信息平台,使各部门能够及时获取项目进展情况,提高协同效率。三是强化“保姆式”服务,为每个重点项目配备专属服务专员,全程跟踪项目审批,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审批
一是加大对电子系统平台的投入,升级改造现有审批系统,开发“拿地即开工”专用模块,实现审批流程的全流程线上办理。二是推广电子证照应用,逐步实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证照的电子化发放和使用,减少企业办事材料提交。三是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智能审批辅助系统,对企业提交的材料进行自动审核、智能提醒,提高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