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总结我市人社部门在柔性执法、精准服务方面的工作成效,分析当前法治营商环境建设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一步凝聚合力、创新举措,推动全市法治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人社局领导班子成员、各科室及下属单位负责人,各县(区)人社部门主要领导,市公安、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以及部分企业代表。刚才,X区人社局、X企业代表分别作了汇报发言,既分享了工作经验,也提出了宝贵建议,讲得都很有针对性、很有参考价值,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我讲四点意见。
一、肯定工作成效,全面总结法治营商环境建设成果
(一)制度筑基强根基,执法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市人社部门将制度建设作为源头治理的核心抓手,在执法队伍、执法事项和政策清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执法队伍建设上,通过加强行政执法主体和人员资格清理,完成3家执法主体、1 ……略…… 、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125批次,检查企业430余家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减少企业迎检负担。
“人社敲门服务”行动成效显著,累计开展政策宣讲活动89场,覆盖企业600余家,发放政策资料1.2万余份,帮助企业解决招工引才、技能培训、成本降低等难题近200个。针对企业法治需求,组织专业团队开展“法治体检”136次,排查并化解用工、社保、工伤等风险30余个。此外,通过发布21起欠薪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教育,建立企业劳动用工监管分级评价体系,推送守信红名单企业45家,给予政策扶持和免检查等激励,营造了守信受益的良好氛围。
二、正视问题短板,清醒认识法治营商环境建设挑战
(一)执法理念转变不到位,部分领域仍存刚性倾向
尽管柔性执法取得一定成效,但部分执法人员仍存在“重处罚、轻服务”的惯性思维。在劳动保障监察过程中,对企业轻微违法行为,未能充分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等柔性手段,简单采取罚款等刚性措施。例如,X企业因考勤记录不完整被责令整改时,执法人员未深入了解企业实际困难,导致企业对执法工作产生抵触情绪。据统计,在202x年劳动保障执法案件中,涉及轻微违法行为的案件占比达35%,其中仅12%采用非处罚方式处理,反映出柔性执法理念尚未全面落实。
(二)数据共享存在壁垒,监管效能提升面临瓶颈
当前,人社部门虽搭建了多个数据平台,但与公安、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仍不健全。例如,在企业信用评价过程中,由于无法实时获取税务部门的纳税信用数据、市场监管部门的经营异常数据,导致信用评价结果不够全面、精准。据调研,因数据缺失导致的评价偏差案例在202x年达23起,影响了分类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部分基层单位信息化建设滞后,数据录入不及时、不准确,制约了“静默评价”等创新模式的推广应用。
(三)服务精准度有待提高,企业个性化需求响应不足
在助企服务过程中,政策宣传和落实存在“一刀切”现象。部分惠企政策的解读方式过于专业,企业难以理解;在政策推送时,未充分考虑企业规模、行业特点等差异,导致部分政策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例如,针对小微企业的社保减免政策,因宣传不到位,202x年仍有18%的符合条件企业未及时申报享受。同时,企业反馈问题的渠道不够畅通,部分企业反映通过电话、邮箱提交的诉求,平均处理周期长达15个工作日,影响了企业满意度。
三、明确重点任务,全力推动法治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一)深化柔性执法实践,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是扩大柔性执法覆盖面。在现有7项包容审慎执法事项基础上,年内再新增3-5项适用情形,将职业技能培训违规、社保登记不及时等轻微违法行为纳入柔性执法范围。建立“首违不罚”动态清单,对首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的企业,给予改正机会。二是强化执法人员培训。每季度开展1次柔性执法专题培训,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执法等方式,提升执法人员运用说服教育、行政指导等手段的能力。三是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柔性执法案件台账,定期开展“回头看”,对未按规定落实柔性执法要求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确保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二)打破数据壁垒,提升智慧监管水平
一是加快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推动人社、公安、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签订数据共享协议,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和接口,年内实现企业基本信息、信用数据、纳税记录等10类数据的实时共享。二是优化数智监管系统。升级“一湖三链”数智人社平台,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企业风险预警模型,对欠薪隐患、社保欠费等问题实现自动预警。三是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投入专项资金500万元,为各县(区)人社部门配备数据采集设备,开展基层人员信息化技能培训,确保数据录入准确率达98%以上,全面提升监管效率和精准度。
(三)优化精准服务,增强企业获得感
一是实施“政策定制”服务。建立企业需求调研机制,每季度开展1次企业走访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收集企业政策需求。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制定个性化政策清单,通过短信、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精准推送。二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 上一篇:读《_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