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智库 首页

全市盐碱地综合利用推进会议讲话

2025-07-28 10:42:32 妙笔智库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盐碱地综合利用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_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总结我市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全力打造全产业链发展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沧州样板。参加今天的会议有相关领导,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从事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代表。刚才,市农业农村局就全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情况作了汇报,X县、X区以及部分企业和科研机构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内容丰富、措施具体,讲得都很好,我都同意,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全市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战略意义

  盐碱地综合利用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大战略问题。_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市作为盐碱地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聚焦建设全国领先的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示范区这一发展定位,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

  (一)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粮食安全是国j-a全的重要基础,而盐碱地作为潜在的耕地资源,其综合利用对于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我市通过不断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使得盐碱地适生作物面积不断扩大、 ……略…… 研发,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成立了沧州市农产品加工技术协会,组建7支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熟化半干面加工技术,开发20余款精深加工产品,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还深入推进农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品牌体系建设,“黄骅旱碱麦”“沧州旱碱麦”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高度重视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资金、技术、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盐碱地改造、品种研发和品牌建设等工作;相关部门积极协调,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便利条件,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正视存在问题,明确改进方向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盐碱地改造难度依然较大。部分盐碱地由于盐碱化程度高、土壤结构复杂,改造提升的成本较高、难度较大,需要持续加大投入和技术攻关。

  二是产业链条仍需进一步延伸。虽然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加工能力,但在高端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方面还有差距,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高。虽然有众多科研平台落户我市,但部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紧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效率还不够高。

  四是品牌影响力仍需加强。尽管“黄骅旱碱麦”等品牌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还不够大,市场认可度还有提升空间。

  (三)明确下一阶段目标任务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市实际,下一阶段我们要围绕打造全产业链发展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沧州样板这一目标,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一是持续扩大盐碱地适生作物种植面积。到2026年,全市盐碱地适生作物种植面积较202x年增长20%,其中旱碱麦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以上,梨、苜蓿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分别增长15%和25%。

  二是不断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通过品种改良、技术推广等措施,使旱碱麦平均亩产提高10%以上,优质品率达到90%以上;其他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得到显著提升。

  三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到2026年,全市市级以上盐碱地相关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5家,年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以上,开发精深加工产品50款以上,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

  四是显著提升品牌影响力。新增2-3个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省级区域公用品牌达到5个以上,更多盐碱地特色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

  三、聚焦重点工作,全力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沧州样板

  要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必须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扎实推进科技赋能、地力提升、产业融合、品牌打造等重点工作,全力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沧州样板。

  (一)实施科技赋能工程,强化技术支撑

  科技是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核心驱动力,必须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一是加强品种培育与推广。继续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的选育工作,重点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旱碱麦、梨、苜蓿等品种。建立健全品种审定和推广机制,加快“沧麦18”“泊麦20”等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到2026年,新培育并推广5个以上优质新品种,建立旱碱麦繁育基地8万亩,年繁种能力达到2.5万吨。

  二是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河北省旱碱麦重点实验室等现有科研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持建设一批市级科研平台,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体系,到2026年,新增3个市级以上盐碱地综合利用相关科研平台。

  三是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绘制并不断完善盐碱地适生作物绿色高产高效技术路径图,加大对35项主推技术规程的推广力度。组建专业的技术推广队伍,实现技术服务全覆盖,每年开展技术培训不少于50场,培训农民和技术人员1万人次以上。同时,积极引进和推广节水灌溉、土壤改良等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实施地力提升工程,改善土壤条件

  地力提升是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基础,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持续改善盐碱地土壤条件,提高耕地质量。

  一是加大盐碱地改造力度。针对不同类型的盐碱地,采取因地制宜的改造措施。对于轻度盐碱地,主要通过增施有机肥、种植耐盐碱绿肥等方式进行改良;对于中度和重度盐碱地,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如修建排水系统、施用土壤改良剂、种植耐盐碱先锋植物等,降低土壤盐碱含量。到2026年,完成50万亩盐碱地的改造提升任务,使土壤肥力和耕地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二是推广轮作休耕模式。严格落实《沧州市建立完善盐碱地轮作休耕模式的指导意见》,大力推广“苜蓿—旱碱麦—玉米轮作”等10套主推轮作休耕模式,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到2026年,轮作休耕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循环。

  三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盐碱地区域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灌溉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防洪排涝能力。到2026年,盐碱地区域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5以上,实现旱能灌、涝能排。

  (三)实施产业融合工程,延伸产业链条

  产业融合是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益的关键,要通过发展精深加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支持现有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高端、功能性的精深加工产品,如营养保健食品、生物制品等,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支持石磨香面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 ……

预览结束,免费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