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全面总结我县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真抓实干,推动我县新能源产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突破,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县委、县、、县政协相关领导同志,各乡镇(街道)政主要负责同志,县发改委、县工信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供电公司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全县重点新能源企业代表。刚才,县发改委、X镇、林洋储能公司、上海电气公司等部门和企业作了汇报发言,既总结了工作成效,也提出了下一步计划,讲得都很实在、很有针对性,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我县新能源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_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积极探索新能源开发利用新模式、新路径,全县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县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县新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90万千瓦大关,达到近90万千瓦,年发电量稳定在近13亿千瓦时的水平。这一成果的取得,不仅大幅提升了我县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更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每年可节约标煤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7.5万吨,为我县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能源装机容量中,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占据了主导地位。目前,全量并网集中式风光发电达到50万千瓦,落地储能项目规模150MW/300MWh,这些项目的建成投运,有效提升了我县新能源电力的供应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生物质能源和分布式光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3座总装机5.5万 ……略…… 著的生态效益。每年通过新能源发电可节约标煤3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97.5万吨,这相当于种植了近500万棵树的生态效益。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天空会更蓝、河水会更清、空气会更清新,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同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能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我县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传统产业是我县经济的重要支柱,但部分产业存在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问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等特点,能够为我县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一方面,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光伏、风电、储能等相关制造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县林洋储能项目、上海电气生物质能源项目等的落地,已经吸引了一批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了初步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新能源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例如,纺织企业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农业大棚结合光伏发电,实现了“农光互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产值。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我们可以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县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发展新能源产业是保障能源安全、提升能源自给能力的战略举措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我县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较高,传统能源供应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运输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能源安全面临一定挑战。发展新能源产业,能够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资源,提高本地能源供应能力,降低对外部能源的依赖,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目前,我县新能源年发电量近13亿千瓦时,占全县总发电量的比例不断提高,在保障居民生活用电和企业生产用电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生物质能源项目等的进一步推进,我县新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将不断增强,能够有效应对能源供应紧张等突发情况,为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的能源支撑。
(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还能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是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在就业方面,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到设备维护、运营管理等环节,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统计,我县新能源产业目前已带动就业5000余人,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就业岗位还将不断增加。
在收入方面,农村分布式光伏项目让农民通过屋顶租赁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生物质能源项目收购农林废弃物,为农民增加了额外的收入来源。例如,上海电气公司每年收购农林废弃物40余万吨,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超过20xx万元。同时,新能源发电降低了整体用电成本,惠及千家万户,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三、正视问题,分析形势,准确把握我县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新能源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只有准确把握形势,才能有的放矢地推动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县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电网消纳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我县新能源装机容量的不断扩大,尤其是风光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对电网的调峰能力和消纳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部分地区的电网设施还不能完全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需求,存在弃风、弃光现象的潜在风险,影响了新能源的高效利用。虽然我们建设了一定规模的储能项目,但与新能源装机容量的增长速度相比,储能能力仍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储能项目布局。
二是产业链条不够完善。我县新能源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发电环节,在新能源装备制造、研发设计、运维服务等上下游环节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附加值不高。例如,光伏组件、风机设备等主要依赖外部采购,本地配套率较低;新能源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新能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不够深入,“新能源+”模式的应用范围还比较狭窄。
三是政策支持体系还需健全。虽然我们出台了一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财政补贴、土地保障、金融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例如,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审批流程还不够简化,部分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问题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新能源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技术升级。,政策的执行力度和落实效果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确保政策红利真正惠及企业和群众。
四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新能源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较高,包括研发、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我县由于地理位置和产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对高端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培养体系也不够完善,导致新能源产业专业人才短缺。部分企业反映,难以招聘到熟练的技术工人和高级管理人才,影响了项目的建设进度和运营效率。同时,基层干部对新能源产业政策和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推进效果。
(二)我县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
一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x-2035年)》《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新能源企业优惠政策,鼓励新能源项目建设和技术创新。我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政策红利,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随着全球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视和国内“双碳”目标的推进,新能源电力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一方面,居民生活用电和工业生产用电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储能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新能源电力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市场。我县新能源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抢占市场份额。
三是技术不断进步。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断提高,风电设备性能持续优化,储能技术日益成熟,这些都降低了新能源的开发成本,提高了新能源的竞争力。我县可以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技术,提升新能源项目的建设质量和运营效率,推动新能源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例如,采用高效光伏组件和智能运维系统,提高分布式光伏的发电量和可靠性;利用先进的储能技术,提升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的调峰能力。
四是区域合作不断深化。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县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不断加强。在新能源领域,我们可以与周边县市共享能源资源、共同建设电网基础设施、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例如,与周边县市共同规划建设跨区域风电和光伏项目,提高新能源的整体开发利用水平;加强与周边电网企业的合作,提升电网互联互通水平,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
四、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全面推动我县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我县新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推进风光储一体化建设,提升新能源供应稳定性
一是科学规划项目布局。要进一步系统摸排县域内风能、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和电网消纳能力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