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法治思想和_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及省、市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决策部署,总结去年以来工作成效,分析当前存在问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推动我县法治化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刚才,县司法局通报了202x年度全县法治化营商环境评估情况,县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局、法院分别作了交流发言,讲得很实在、很有针对性。下面,结合当前形势和工作实际,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强信心,充分认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意义
过去一年,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以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为导向,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法治服务“精准度”持续提升。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出台《XX县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20条措施》,建立“企业合规指导清单”,涵盖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重点领域32项高频法律风险点。县司 ……略…… 份。依托“XX普法”微信公众号开设“营商环境法治专栏”,发布典型案例、政策解读87期,阅读量超10万人次。县工商联联合法院建立“企业家调解委员会”,成功化解涉企纠纷42起,涉及金额6800万元,企业对法治环境的满意度从去年的89%提升至93%。这些变化,既是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市场主体用“脚投票”的最好印证。
二、直面问题补短板,坚决纠正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慵懒散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对照企业期待和上级要求,我县法治化营商环境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政策落实存在“温差”。部分单位对惠企政策宣传解读不够到位,存在“政策挂在文件里、企业不知晓”的现象。比如,去年出台的“中小微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政策,仍有23%的企业因不了解申报流程未能享受;个别部门存在“一刀切”监管问题,对轻微违法行为未落实“首违不罚”,去年全县涉企行政处罚中,警告类处罚仅占12%,低于合理区间。
二是审批服务存在“隐槛”。虽然“一窗通办”覆盖了大部分事项,但部分复杂事项仍需“多头跑”。比如,企业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时,需先到自然资源局核验产权信息,再到银行办理抵押手续,中间环节涉及3个部门、5份材料,企业反映“看似集中,实则繁琐”。,个别窗口工作人员存在“熟人好办事”心态,对材料不全的企业未一次性告知补正内容,导致群众“来回跑”。
三是司法存在“偏差”。个别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对法律法规理解不深,在处理涉企纠纷时出现“同案不同罚”现象。比如,今年3月,两家同类企业因环保违规被处罚,一家罚款5万元,另一家罚款8万元,企业质疑“标准不一”;法院涉企案件执行中,个别案件存在“消极执行”问题,202x年全县涉企执行案件中,超6个月未结案的有17件,最长超期达11个月,影响企业资金周转。
四是法治保障存在“缺位”。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控能力较弱,部分企业因合同不规范、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引发纠纷,202x年全县涉企民商事案件中,合同纠纷占比达62%,其中因条款模糊导致的争议占38%。同时,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专职律师仅占20%,偏远地区企业获取专业法律服务成本高。
这些问题,表面看是具体工作中的疏漏,本质上是对“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认识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表现。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以“钉钉子”精神逐项整改,坚决打通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最后一公里”。
三、聚焦重点抓落实,全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新常态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是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重点抓好“四个强化”,推动营商环境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转变。
(一)强化改革创新,在“放管服”改革上求突破
要围绕“审批更简、服务更优、监管更准”,持续推进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一要深化“一窗通办”改革。9月底前完成县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全覆盖,将涉及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8大类62项事项纳入“无差别受理”,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增至120项。二要推进“数字赋能”增效。依托“XX市服务网”,打通市场监管、税务、社保等部门数据壁垒,推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在审批中广泛应用,年内实现90%以上涉企事项“免证办”。三要优化“帮办代办”服务。组建由税务、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重点项目帮办专班”,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提供“一对一”服务,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
(二)强化规范,在“公平公正”上强保障
是法治的“最后一公里”,必须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让企业感受到“有温度的监管”。一要推行“柔性”。6月底前制定《XX县涉企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2025版)》,明确50项轻微违法免罚情形,对首次轻微违规行为以教育整改为主,避免“一罚了之”。二要推进“阳光”。全面落实行政公示制度,通过“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