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围绕“纠治文山会海、切实为基层减负”这一主题开展课学,既是深入贯彻_关于加强的建设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也是落实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十个着力”要求的必然举措,更是破解当前工作中“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顽疾、激发基层干事活力的迫切需要。新修订的《中国纪律处分条例》专门增写对搞“文山会海”的处分规定,今年_精神学教育也普遍将“精简文件会议”作为为基层减负的核心议题,这充分彰显了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坚定决心。下面,我结合通报案例和工作实际,从“意义为何、根源在哪、怎么办好”三个方面,与大家深入交流。
一、提高站位,深刻把握纠治文山会海、为基层减负的战略意义。文山会海不是简单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其背后折射的是问题、问题。纠治这一顽疾,不仅关乎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更关乎的执政根基、治理效能和群众获得感。这是深化建设、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攻坚战”。_反复强调:“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任务。”文山会海正是形式主义的“重灾区”——有的把“开会”当“落实”,某集团总部要求下属企业参会达800余次,平均每个工作日超3次,某下属公司参会280余次,即便被指出问题后6个月会议仍“不降反升”;有的把“痕迹”当“政绩”,某县将考核从“双千分制”加码到“三千分制”,月度排名、季度通报,倒逼基层把精力用在“美化材料”上;有的把“台账”当“成效”,某市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对照100余项标准准备防火台账,把防溺水台账作为校长考核 ……略…… ,看似“责任明确”,实则“责任叠加”,最终把负担转嫁给基层。另一方面,纵向压力传导“异化”,考核导向偏差。层层传导压力本是落实责任的重要方式,但当考核体系异化为“唯指标、唯痕迹”,就会导致“压力变压力”。比如,某县为体现“重视”,将考核从、经济“双千分制”增加到包含重大隐患整治的“三千分制”,还要求月度排名、季度通报——这种“过度量化”看似“精细”,实则超过了基层的承载能力,倒逼基层把“造材料、补台账”作为主要工作;有的上级部门把“开会发文”等同于“责任落实”,只要开了会、发了文,就认为“工作到位”,至于基层是否能落实、效果如何,则“不管不问”,形成“上热下冷”的脱节局面。二是个体认知层面,政绩观错位与“避责心态”交织,导致“会议依赖”。一是政绩观“错位异化”,把“形式”当“实质”。部分干部存在“会议规模体现权威性”“材料厚度代表认真度”“发文速度彰显执行力”的错误认知,把“高频开会”等同于“高度重视”,把“快速发文”等同于“快速落实”。比如,有的干部为吸引上级注意,刻意开“大场面会”、发“长篇大论文”,内容却空洞无物;有的干部急功近利,只追求“面上政绩”,把“会开了、文发了”当作“工作完成了”,至于后续落实则“无人跟进”,导致“开会不过夜、过夜不落实”“发文一大堆、没人具体抓”。二是“避责心态”作祟,把“开会”当“挡箭牌”。在“失责必问责”的背景下,部分干部把“开会发文”作为“免责工具”——只要会议开了、文件发了,就算“尽到责任”,后续出了问题也能以“已部署”为由推卸责任。比如,有的上级部门对基层反映的“负担过重”问题视而不见,仍坚持“层层转发、层层开会”,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调研、统筹工作推给基层;有的基层干部坦言,“上级让开会,不敢不开;上级让发文,不敢不发,否则出了问题就是‘不重视’”,这种“怕担责、向下推责”的心态,让文山会海陷入“越减越负”的怪圈。三是制度监管层面,刚性约束不足与新变种监管滞后,导致“反弹回潮”。一是制度执行“弹性化”,缺乏长效约束。虽然出台了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专项文件,但部分单位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有的把“精文减会”当作“阶段性任务”,风头过后就“反弹回潮”;有的搞“数字游戏”,表面上会议数量减少,实则“大会套小会”“长会拆短会”,总时长没减;有的“换汤不换药”,“红头文件”少了,“白头文件”“微信群通知”多了,基层负担没减反增。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执行缺乏“硬约束”,考核、监督、问责没有跟上。二是新形式监管“空白化”,导致“变种蔓延”。随着数字化发展,“云会议”成为新载体,但部分单位把“云会议”当作“规避问责的工具”——由于“云会议”组织成本低、隐蔽性强,且暂未纳入严格监管,导致“以云为名、行海之实”。比如,有的地方“云会议”从早开到晚,基层干部“挂着视频、干着其他活”,身心俱疲;有的“云会议”内容重复,同一主题从省到市到县再到乡,层层召开,“一竿子插到底”变成“一竿子重复到底”。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做法,与传统文山会海的危害无异,却因“高科技外壳”更难监管。三是考核“指挥棒”“偏差化”,倒逼基层“迎合”。部分单位仍把“开会次数、发文数量、台账厚度”作为考核指标,导致基层不得不“围着指标转”。比如,某市教育局把消防安全台账、防溺水承诺书作为校长考核的重要依据,倒逼学校投入大量精力做台账;有的地方考核“看材料不看实效”,基层为了“加分”,不得不安排专人“美化材料、完善痕迹”,形成“考核导向错、基层跟着错”的恶性循环。
三、聚焦标本兼治,以“三位一体”举措为基层减负赋能。纠治文山会海、为基层减负,不是“一阵风”,也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要坚持“制度重塑、技术赋能、机制革新”三位一体,推动治理方式变革,让基层干部从“疲于应付”转向“聚力实干”。一是以“制度重塑”画红线,筑牢减负“硬屏障”。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要通过“清单化、规范化、刚性化”的制度设计,从源头控制会议、文件数量,杜绝“随意性”。一是推行“总量_+清单管理”,把住“入口关”。明确本单位年度会议、文件的“总量上限”,比如:组层面会议每年不超过X次,各部门会议每年不超过X次;正式文件每年不超过X份,简报不超过X期。建立“会议、文件审批清单”,凡未列入清单的会议、文件,须经组“一事一议”审批;凡部门召开的涉及基层的会议,须提前报办公室统筹,避免“重复开会、多头发文”。借鉴某集团整改经验,对跨部门、跨层级的会议,由办公室牵头协调,能合并的合并、能套开的套开,今年通报的某案例,正是因为缺乏统筹才导致会议泛滥,我们要引以为戒。二是建立“政策适应性评估”机制,守住“负担关”。出台任何政策、召开任何会议、下发任何文件前,必须开展“基层负担评估”——重点评估是否重复、是否必要、是否超出基层承载能力。比如:召开会议前,要评估“是否可通过调研现场部署”“是否可与其他会议合并”;下发文件前,要审核“是否与上级文件重复”“是否有具体落实措施”“是否可通过电子推送”。对评估后认为“加重基层负担”的,一律暂缓出台或修改完善。某市教育部门的问题,正是因为未评估达标验收对教师的负担,才导致非教学事务激增,我们要避免类似问题。三是规范“云会议”管理,堵住“监管关”。将“云会议”纳入总量_,与线下会议“一视同仁”:明确“云会议”年度总量不超过线下会议的X%,单次时长不超过90分钟,避免“马拉松式云会议”;建立“云会议”审批流程,跨层级召开的“云会议”须报办公室审批,禁止“层层转播、重复召开”;推行“云会议”效果评估,会后由参会基层单位评分,评分低的纳入“黑名单”,限制后续召开次数。二是以“技术赋能”提效能,破解留痕“老难题”。数字技术是减负的“利器”,要通过智能化手段减少人工成本、提升工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 上一篇:市场监管培训讨论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