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关于优化服务、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总结我县前期“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推动我县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参加今天的会议有县委、主要领导同志,各乡镇(街道)政主要负责人,县数据和服务局、住建局、城管局、市场监管局、医保局、民政局、发改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全县30家重点企业代表。刚才,县数据和服务局汇报了全县“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整体推进情况,X镇、X街道分别介绍了基层便民服务中心“高效办成一件事”实践经验,X有限公司代表企业作了交流发言,大家从不同角度谈了做法、讲了体会、提了建议,内容具体、思路清晰、成效突出,我都同意。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在全县范围内总结推广,各部门、各乡镇(街道)要对照先进、查找差距,切实把会议精神和部署要求落到实处。下面,结合全县工作实际,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重大意义
服务是联系群众、服务企业的重要纽带,是展现形象、体现治理能力的重要窗口。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不是简单的流程优化,而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更是我县实现“弯道超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前期工作实践来看,“高效办成一件事”已经为我县企业和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但仍有部分干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重部署、轻落实”的现象。必须从高度、发展维度、民生角度,深刻理解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推进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必然要求
当前,区域竞争的核心越来越集中在营商环境上,而服务效率是营商环境的“核心指标”。企业投资兴业,最看重的是办事是否便捷、流程是否 ……略…… ”服务,平均办理时限从3.5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材料提交数量减少60%。今年1-8月,全县通过“高效办成一件事”模块办理民生类业务920笔,群众满意度达99%。这些变化,看似是办事流程的“小调整”,实则是民生福祉的“大提升”,只有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心上,持续优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才能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是提升治理能力、建设服务型的关键举措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是核心支撑,而服务效率是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过去,我县服务存在“部门壁垒”“数据孤岛”等问题,各部门之间信息不互通、业务不协同,导致审批流程“碎片化”、办事标准“不统一”。比如,在办理不动产登记时,住建部门的房屋交易信息和自然资源部门的产权登记信息无法共享,群众需要在两个部门之间来回跑;在办理企业信用查询时,市场监管、税务、环保等部门的信用数据分散,企业需要分别查询、分别开具证明,不仅效率低下,也影响了的公信力。
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本质上是对内部流程、部门协同、数据共享的一次系统性重构。一方面,我们通过制定《全县“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统一了120项高频事项的办理标准、申请材料、办理时限,实现“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流程”,避免了“一地一策、一部门一规”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加快推进“数字”建设,打通了县数据和服务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等18个部门的数据接口,建立了全县统一的服务数据共享平台,目前平台已归集各类数据350万条,实现了85%的审批事项数据“一网共享”。比如,现在办理不动产登记,住建部门的交易信息通过数据平台实时推送给自然资源部门,群众无需再提交交易证明,办理时限从5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今年以来已办理不动产登记“一件事”580笔,效率提升80%。
同时,“高效办成一件事”也推动了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通过流程再造和数据赋能,我们将更多的审批权限下放到基层,将更多的服务资源投向一线,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全部设立“高效办成一件事”窗口,配备专职人员2-3名,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X镇便民服务中心今年以来办理“高效办成一件事”业务320笔,其中90%的业务实现“当场办结”,群众无需再往县城跑。这些实践充分证明,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不仅是提升服务效率的有效手段,更是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只有持续深化这项工作,才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
二、聚焦关键环节,全面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见效
前期,我县“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对照企业和群众的期待要求,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比如部分部门协同配合不够紧密,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部分事项流程优化不够彻底,仍有“隐性壁垒”;线上服务覆盖面不够广,部分群众和企业仍依赖线下办理;基层服务能力有待提升,部分乡镇(街道)帮办代办人员业务不熟练等。下一步,我们要聚焦这些突出问题,靶向发力、精准施策,从流程再造、阵地建设、数字赋能、重点领域四个关键环节入手,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走深走实。
(一)深化流程再造,打破审批壁垒,让“一件事”办得更顺畅
流程再造是“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核心,必须坚持“能减则减、能并则并、能优则优”的原则,全面梳理审批环节,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审批服务从“串联办理”向“并联审批”转变,从“群众跑”向“数据跑”转变。
一是全面梳理事项,合并冗余环节。要以“企业和群众办好一件事”为标准,对全县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重点聚焦建设项目、市场准入、民生服务、不动产登记等重点领域,列出“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清单。要对清单内的事项逐一分析审批流程,合并内容相似、重复审批的环节,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材料和审批环节。比如,在建设项目领域,要将“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合并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意见书”,将“施工图审查”与“消防设计审查”合并办理;在民生服务领域,要将“失业登记”“社保补贴申领”“职业介绍”整合为“失业人员就业服务一件事”。今年10月底前,要完成全县150项高频事项的梳理和流程优化,确保每个事项的审批环节减少30%以上,证明材料减少50%以上。
二是推行并联审批,压缩办理时限。要建立“一窗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工作机制,对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由服务大厅“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牵头,统一受理申请材料,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将材料推送至各相关部门,各部门同步审核、限时反馈,审核通过后由专区统一出具办理结果。要明确每个事项的办理时限,实行“超时默认”制度,对超出时限未反馈的部门,视为同意审批,确保事项按时办结。比如,建设项目开工审批要明确“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的办理时限,每个阶段最长不超过10个工作日,总时限控制在30个工作日以内;企业开办要实现“一日办结”,从提交申请到拿到营业执照、公章、发票,不超过8个工作小时。今年年底前,要实现全县80%以上的高频事项实行并联审批,平均办理时限较202x年压缩60%以上。
三是建立会商机制,解决堵点问题。要建立“高效办成一件事”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数据和服务局牵头,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协调解决审批过程中遇到的部门协同、数据共享、流程优化等问题。对复杂疑难事项,要实行“一事一议”,组织相关部门现场会商、联合办公,确保问题及时解决。比如,在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件事”时,发现部分项目涉及跨部门数据共享不畅的问题,要及时组织发改、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和技术人员召开专题会议,制定解决方案,限期完成数据接口改造;对企业反映的审批流程复杂问题,要组织相关部门现场调研,优化审批环节,确保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今年以来,我们已通过联席会议解决各类问题45个,下一步要继续发挥会商机制作用,确保每个问题在7个工作日内得到解决。
(二)建强服务阵地,优化线下体验,让“一件事”办得更舒心
线下服务阵地是“高效办成一件事”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线上线下融合、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原则,建强县、乡、村三级服务阵地,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让企业和群众在线下办事也能感受到便捷和温暖。
一是升级县级服务大厅专区。要对县服务中心“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进行全面升级,扩大专区面积至300平方米,设置综合服务窗口10个,按业务类型分为建设项目、市场准入、民生服务、不动产登记4类专项窗口,每个窗口配备2名业务骨干,负责事项受理、材料审核、结果送达等全流程服务。要在专区设置“帮办代办服务区”,配备10名专职帮办代办人员,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材料填写、线上操作、政策咨询等“一对一”服务;设置“自助服务区”,配备电脑15台、打印机8台、自助终端机5台,提供身份证复印、材料打印、事项查询、在线申报等自助服务;设置“休息等候区”,配备座椅30张、饮水机5台、充电站10个,提供免费茶水、报刊阅读等便民服务。今年以来,专区已接待办事群众和企业人员1.2万人次,办理业务1384笔,平均办理时长从1.5小时压缩至40分钟,下一步要继续优化专区服务,确保群众和企业“进一扇门、到一个窗、办所有事”。
二是规范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要按照“六有”标准(有固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