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现在开会,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农作物虫害生物防治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关于“三农”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总结我市近年来农作物虫害生物防治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全市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分管农业工作的领导同志,市农业农村局领导班子成员及各科室、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各县(市、区)分管农业工作的副县(市、区)长,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重点乡镇(街道)分管农业工作的领导及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负责人代表。刚才,市农业农村局、X县、X区、X镇分别作了汇报发言,既总结了各自在虫害生物防治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讲的都很具体、很实在,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充分肯定我市农作物虫害生物防治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始终坚持以_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农作物虫害生物防治作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全市生物防治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生物防治技术推广覆盖面持续扩大,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原则,针对玉米、大豆、蔬菜、果树等不同作物的虫害特点,大力推广杀虫灯、性诱剂、微生物制剂、粘虫板等绿色防控技术,逐步构建起多元化的生物防治技术体系。从数据来看,202x年全市生物防治面积仅为1.2万亩,202x年增长至1.6万亩,202x年达到2.1万亩,202x年突破2.5万亩,较202x年实现翻倍增长,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分区域来看,区作为我市设施农业核心区,202x年生物防治面 ……略…… 有效避免了1.2万亩玉米受灾,减少经济损失约600万元。在监测队伍建设上,全市20个测报站共有专业技术人员40名,其中高级职称8名、中级职称15名,形成了一支“懂技术、会监测、能指导”的专业队伍。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专家+技术员+农户”的联动机制,通过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向农户推送虫情信息和防治指导,202x年累计推送信息120多条,覆盖农户20多万户,指导防治面积30多万亩,实现了“监测预警-技术指导-防控落实”的闭环管理,精准防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工作保障机制逐步健全
生物防治工作的推进,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有力保障。202x-202x年,全市累计投入农作物虫害生物防治专项资金5000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3200万元,县级配套18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设备购置、技术推广、监测体系建设和培训宣传。在设备购置方面,累计购置杀虫灯1200盏、各类诱捕器8000套、粘虫板50万张、微生物制剂300吨,免费或补贴发放给农户和经营主体,降低其防控成本;在技术推广方面,投入1500万元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示范基地建设,累计培训农民5万人次,建设示范基地10个;在监测体系建设方面,投入500万元用于测报站升级改造和设备更新,确保监测工作正常开展。同时,我们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如《X市农作物虫害绿色防控行动方案(202x-2025年)》《X市化学农药减量增效实施办法》《X市生物防治设备补贴政策》等,明确了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保障措施。为确保政策落地,我们建立了工作台账制度,将任务分解到县、乡、村,明确责任人,定期督导检查,202x年组织市级督导检查12次,发现并整改问题30个,约谈工作滞后的县区负责人2人次,形成了“政策引领、资金保障、督导推动”的工作机制,为生物防治工作持续推进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清醒认识形势,准确把握我市农作物虫害生物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农作物虫害生物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面临着不少挑战;但同时,国家政策导向、农业发展需求和技术创新也为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必须辩证看待、准确把握。
(一)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容忽视
从督导检查和实际工作情况来看,我市生物防治工作仍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术推广不均衡、监测能力有短板、资金保障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影响整体工作成效。
一是部分地区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一些县区和乡镇干部对生物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应急防治、轻绿色防控”“重短期效果、轻长期效益”的思想,认为生物防治见效慢、成本高,不如化学农药“立竿见影”,导致工作推进积极性不高。202x年市级督导中发现,县镇、区街道个别干部对生物防治任务敷衍应付,未按要求落实诱捕器投放和杀虫灯安装任务,辖区内仍有3个村大量使用高毒农药,不仅导致局部区域虫害反弹(玉米虫害损失率达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还对周边生物防治区域造成污染,影响整体防控效果。部分农民也存在传统观念误区,认为“不用农药就种不好庄稼”,对生物防治技术不信任、不接受,如县村有20户农民拒绝使用发放的诱捕器,坚持使用传统农药,导致其种植的50亩大豆虫害发生较重,亩产较周边使用生物防治的地块减少50公斤。
二是技术推广应用不均衡,区域差距较为明显。受地理条件、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我市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呈现“市区周边好、偏远地区差,经济作物好、粮食作物差”的不均衡局面。从区域来看,市区周边的区、县等县区,由于交通便利、技术指导到位,生物防治覆盖率达到60%以上;而偏远的县乡、县镇,由于距离远、技术人员少,生物防治覆盖率不足30%,个别村甚至为“空白区”。从作物来看,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生物防治覆盖率达55%,而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覆盖率仅为38%,差距明显。同时,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解决,部分农民对生物防治技术不了解、不会用,如县村农民X反映:“村里发了诱捕器,但不知道怎么安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换诱芯,放了半个月也没见效果,最后还是用了农药。”这些问题导致生物防治技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三是监测预警能力仍有短板,精准防控水平需要提升。虽然我市已建成20个虫情测报站,但部分站点仍存在“设备老化、人员不足、数据利用率低”等问题。在设备方面,县测报站、区测报站的虫情测报灯已使用8年,经常出现故障,数据采集准确性下降,202x年因设备故障导致3次监测数据失真,影响了虫情研判;部分测报站未配备物联网设备,数据仍需人工采集、手动上报,效率低、时效性差。在人员方面,全市40名测报站技术人员中,50岁以上人员占比60%,35岁以下人员仅占15%,队伍老龄化严重,且年轻技术人员流失快,202x-202x年有5名35岁以下技术人员因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辞职,导致部分测报站“一人多岗”,工作压力大。在数据应用方面,虽然监测数据较多,但分析研判能力不足,数据与防控措施衔接不紧密,202x年有3次虫情预警发布后,由于未能及时指导农户采取措施,导致小范围虫害扩散,影响了防控效果。
四是资金投入保障不足,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虽然市级财政每年安排生物防治专项资金,但县级配套资金不到位的问题较为突出,202x年县、区、县三个县区未按要求配套生物防治资金(应配套240万元,实际仅配套80万元),导致当地设备购置和技术推广滞后,如县因资金不足,未能及时更新老化的测报站设备,也未能开展技术培训,生物防治面积较计划减少0.15万亩。同时,资金投入渠道单一,主要依赖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参与度低,202x-202x年社会资本投入仅占总投入的8%,远低于省级平均水平(15%)。部分农业经营主体资金压力大,难以承担生物防治成本,如合作社负责人反映:“合作社种植1000亩大豆,要全面推广生物防治,需要购置诱捕器、微生物制剂等,总投入约20万元,自己承担不起,希望能有更多补贴或贷款支持。”,资金监管机制也不够完善,个别县区存在资金使用不规范的问题,202x年审计发现X区有50万元生物防治资金未按规定用于设备购置,而是挪用于其他农业项目,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
(二)面临的发展机遇为我们推进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尽管存在一些挑战,但从国家到地方,都对农业绿色发展高度重视,加上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推动,我市生物防治工作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只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能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国家政策导向为生物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_多次强调“要坚持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将“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作为重点任务,202x年财政安排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资金150亿元,较上年增长10%,其中专门用于生物防治的资金达20亿元;X省也出台了《X省农业绿色发展“十四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