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_关于平安中国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的决策部署,总结前期工作成效,分析当前存在问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重点任务,切实把综治中心打造成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主阵地”,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参加今天的会议有、政法委,分管副市长,各县(市、区)委政法委、综治中心主任,各乡镇(街道)(工)委分管政法工作副、综治中心专职副主任,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局等相关市直单位分管负责同志。刚才,X区、X县、市镇、区街道等单位围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作了汇报发言,大家的发言既有实践探索的鲜活案例,又有思考总结的深刻体会,提出的建议也很有针对性,我都同意。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借鉴,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结合全市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是平安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载体,更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当前,我市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类社会矛盾交织叠加,治理任务日益繁重,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须答好的必答题。我们要从高度、全局角度、现实维度,深刻理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和的决策部署上来。
(一)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
_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为了人民,根本目的是让群众过上更安全、更舒心、更便捷的生活。过去一段时间,我市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存在“部门壁垒”“多头受理”“来回跑腿”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比如区街道曾有一位老年居民某,因邻居装修导致房屋漏水,先后找过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住建部门、派出所4个单位,耗时21天仍未达成一致意见,最后无奈之下通过渠道反映问题。这种“群众跑断腿、事情没人管”的现象,不仅影响群众获得感,更损害公信力。而自县X镇综治中心实现规范化建设后,通过整合、司法、住建等部门资源,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类似的邻里纠纷平均化解时间从15天缩短至3天,群众满意度从78% ……略…… 是要通过规范的名称、统一的标识,让群众清楚知道综治中心的功能、职责,方便群众识别和办事。过去,我市部分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存在“牌子杂乱”“名称不统一”等问题,比如县乡综治中心同时挂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维护稳定工作中心”“接待中心”3块牌子,群众不清楚到底该找哪个部门,导致部分群众跑错路、找错人。针对这一问题,全市要统一规范综治中心名称和标识:市级为“X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县级为“X县(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乡级为“X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村级(社区)为“X村(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站”;标识采用全省统一设计的“综治蓝”为主色调,搭配盾牌、橄榄枝等元素,在场所门口、服务窗口等显著位置悬挂,同时在服务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公开综治中心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及主要职能。自2025年1月起,全市将开展“牌子规范专项行动”,对不符合要求的牌子一律拆除,对名称不统一的一律整改,确保群众“一看就懂、一找就准”。截至目前,X区已完成全区12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牌子规范工作,群众识别度提升58%,咨询电话中“找不到地方”的问题减少72%。
2.保障“有场所”,完善硬件设施,避免群众“没处去”
“有场所”是综治中心开展工作的基础,要按照“够用、实用、便民”的原则,合理规划场所面积和功能分区,确保群众有地方办事、有地方等候。根据全省统一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市级综治中心面积不低于800平方米,县级不低于500平方米,乡级不低于300平方米,村级(社区)不低于50平方米;功能分区要包括“一大厅、三房间、一平台”,即群众接待大厅、矛盾调解室、研判分析室、指挥调度室和信息化平台。在群众接待大厅,要设置取号机、休息座椅、饮水机、老花镜等便民设施,开通“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_提供优先服务;在矛盾调解室,要配备录音录像设备、调解桌椅等,营造温馨、平和的调解氛围;在研判分析室,要配备电脑、投影仪、会议桌等,用于开展矛盾研判、工作部署;在指挥调度室,要接入视频监控、信息系统等,实现对辖区内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的实时监控和调度。去年,X市投入680万元对市级综治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新增群众接待大厅200平方米、调解室3间、研判室1间,配备便民设施30余件,群众等候时间从平均40分钟缩短至15分钟,满意度提升至98%。X县投入1200万元,为全县18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配齐硬件设施,其中15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达到规范化标准,今年将实现全覆盖。各级各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级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综治中心建设,县级财政要按照不低于人均1元的标准安排专项经费,确保2025年底前全市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场所达标率100%,村级(社区)工作站达标率90%以上。
3.配齐“有力量”,建强工作队伍,避免群众“没人管”
“有力量”是综治中心发挥作用的关键,要建立“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志愿补充”的工作队伍,确保每个综治中心都有足够的人员开展工作。具体要做到“三个配齐”:一是配齐专职人员,市级综治中心配备专职人员15-20名,县级10-15名,乡级5-8名,村级(社区)1-2名,专职人员主要从政法、、司法等部门抽调或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录用,确保专人专岗;二是配强派驻人员,公安、司法、、民政、住建、市场监管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要在综治中心设立派驻窗口,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其中公安、司法、部门必须派驻专职人员,其他部门根据需求派驻人员,派驻人员实行“双重管理”,日常工作由综治中心统筹,考核由派出部门和综治中心共同负责;三是配足兼职人员,吸纳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教师、社区工作者等担任兼职调解员,组建志愿者队伍,为综治中心提供专业支持和人力补充。X镇综治中心通过“专职+派驻+兼职”模式,配备专职人员6名、派驻人员4名(公安2名、司法1名、1名)、兼职调解员12名、志愿者30名,去年共处理矛盾纠纷326起,化解率达95%,比人员配齐前提升38%。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队伍建设,2025年6月底前,要完成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专职人员配备,8月底前完成部门派驻人员到位,12月底前建立健全兼职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同时,要加强培训,市级每季度组织一次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培训,县级每月组织一次,乡级每周组织一次,确保工作人员具备政策理解、矛盾调解、群众沟通等能力,避免因“没人管”“不会管”导致群众诉求积压。
4.健全“有机制”,规范运行流程,避免群众“跑来回”
“有机制”是综治中心高效运行的保障,要建立“受理-分流-办理-督办-反馈-评价”全流程工作机制,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具体要完善五项机制:一是受理登记机制,群众通过现场、电话、网络等渠道反映诉求后,工作人员要在1小时内完成登记,详细记录诉求人信息、诉求内容、诉求类型等,做到“一口受理、不推不拖”;二是分流交办机制,根据诉求类型,由综治中心统一分流至相关部门或派驻窗口,一般诉求24小时内完成分流,紧急诉求(如暴力冲突、安全隐患)1小时内完成分流,分流时要明确办理时限和要求;三是跟踪督办机制,建立“台账式管理、清单式推进”制度,对分流出去的诉求,综治中心要定期跟踪进度,一般诉求7天内办结,复杂诉求15天内办结,超时未办结的要发出督办通知,必要时约谈相关负责人;四是反馈评价机制,诉求办结后,工作人员要在24小时内将结果反馈给诉求人,同时开展满意度评价(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对不满意的诉求要重新核查、重新办理;五是归档总结机制,对已办结的诉求,要及时整理归档,每月总结分析诉求类型、办理情况等,找出共性问题,提出改进措施。X区综治中心自202x年推行这五项机制以来,群众诉求平均办理时间从12天缩短至5天,超时办结率从18%下降至3%,群众满意度从82%提升至97%。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具体的操作流程和考核办法,确保机制可执行、可监督、可考核,避免因流程不规范导致群众“跑来回”“反复跑”。
5.追求“有效果”,提升治理效能,避免工作“走过场”
“有效果”是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最终目标,要以“群众满意、矛盾减少、_”为衡量标准,切实提升治理效能。具体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等方式,确保群众对综治中心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其中对诉求办理结果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二是矛盾化解率显著提升,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化解率分别达到95%、93%、90%以上,就地化解率达到85%以上,越级量下降50%以上;三是_水平显著提升,辖区内刑事an件、治安案件发案率分别下降10%以上,安全事故发生率下降15%以上,群众安全感达到95%以上。X县通过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202x年群众满意度达到96%,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4%,就地化解率达到88%,越级量下降62%,刑事an件发案率下降18%,群众安全感达到97%,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市前列。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效果导向,建立“月统计、季通报、年考核”制度,每月统计综治中心工作数据,每季度通报进展情况,每年进行综合考核,对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成效不佳的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坚决避免工作“走过场”“搞形式”,真正让综治中心成为维护_、服务群众的“主力军”。
(二)聚焦“三大定位”,发挥综治中心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明确要求,要将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打造为受理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110”“局”和“案管中心”。各级各部门要紧扣这三大定位,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发挥综治中心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1.打造群众诉求受理的“110”,实现“快速响应、及时处置”
“110”的核心是“快速、高效、及时”,综治中心要像“110”一样,对群众诉求做到“接诉即办、快速响应”。具体要做到三个“快速”:一是快速受理,开通“线上+线下”多元化受理渠道,线上开通“X市综治热线”(号码:12345-6)、微信公众号“市综治中心”、服务网综治窗口等,24小时受理群众诉求;线下在综治中心设立接待窗口,工作日全天、周末半天开放,确保群众随时能反映问题。市综治热线自202x年开通以来,共接到群众来电1.2万余个,平均接通时间15秒,24小时接通率达到98%。二是快速派单,建立“分级派单”制度,一般诉求由综治中心直接派单至相关部门或乡镇(街道)综治中心,紧急诉求(如邻里暴力冲突、消防安全隐患、_性事件苗头)由综治中心直接调度公安、消防、应急等部门,确保15分钟内到达现场处置。202x年月日,区小区有群众拨打综治热线,反映楼上住户因家庭矛盾发生激烈争吵,并有砸东西、威胁人身安全的情况,热线接到后立即派单至辖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 下一篇:在全县五四青年节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