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智库 首页

​​在全县小杂粮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5-09-09 10:25:07 妙笔智库

  目录/提纲:……

​​在全县小杂粮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洞察现状,正视问题,找准产业发展症结

  (一)种植端“散小乱”与需求端“精优特”矛盾突出,产业布局亟需系统优化

  (二)技术应用“老办法”与新品种“高效益”衔接不畅,科技支撑亟需全面强化

  (三)产业链“短窄浅”与附加值“低散弱”相互制约,融合发展亟需全力突破

  二、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一)顺应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

  一要做精优势品种

  二要调优区域布局

  三要对接消费升级

  (二)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升级

  一要建强科研平台

  二要推广适用技术

  三要培育新型主体

  (三)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

  一要做强加工环节

  二要畅通流通渠道

  三要推动三产融合

  三、强化举措,协同推进,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一)加强政策扶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要完善扶持政策

  二要强化要素保障

  三要严格市场监管

  (二)加强疫病防控,筑牢产业发展防线

  一要健全防控体系

  二要推广绿色防控

  三要强化应急处置

  (三)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

  一要统一品牌形象

  二要加强宣传推广

  三要强化品牌保护

  ……

  ​​在全县小杂粮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小杂粮产业发展座谈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贯彻一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聚焦我县小杂粮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群策群力谋思路、抓关键、强举措,推动小杂粮产业从“零散分布”向“规模集群”跨越、从“初级产品”向“全产业链”升级,真正把“小杂粮”做成“大产业”、变成“金招牌”。

  刚才,农业农村局通报了全县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5个乡镇、3家龙头企业、2个种植合作社代表作了交流发言,既总结了成绩,也直面了不足,讲得很实在、很中肯。下面,结合前期调研和大家的讨论,我讲三点意见。

  一、洞察现状,正视问题,找准产业发展症结

  近年来,我县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小杂粮种植规模稳步扩大,初步形成了以谷子、糜子、荞麦、燕麦、豆类为主的五大主导品种,202x年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达28.6万亩,总产量4.2万吨,较202x年分别增长18.7%、22.3%;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2个,开发出杂粮粉、杂粮粥、

  ……略…… 

  握相关技术。

  (三)产业链“短窄浅”与附加值“低散弱”相互制约,融合发展亟需全力突破

  从加工环节看,我县小杂粮加工企业多为家庭作坊式经营,设备简陋、工艺落后,80%的企业仅能生产原粮初加工产品(如小米、黄米),深加工产品(如杂粮提取物、功能性食品)占比不足5%,产业链增值空间被严重压缩。比如,我县每年生产小米约2.8万吨,其中90%以原粮形式销往外地,每斤售价仅2.5-3元;而邻市某企业将小米加工成小米糊、小米糕点后,每斤售价可达15-20元,附加值提升5倍以上。从流通环节看,销售渠道单一,70%的小杂粮通过本地集贸市场或个体商贩分销,进入超市、电商平台的不足30%;品牌建设滞后,“山穗”“金粒香”等本地品牌虽有一定知名度,但包装设计简陋、宣传推广乏力,市场认可度低,我县杂粮在全国性电商平台的市场占有率不足0.3%。

  二、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当前,小杂粮产业发展迎来多重政策机遇和市场风口。从政策看,国家《“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做大做强特色杂粮产业”,省上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我县小杂粮产业给予专项支持;从市场看,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小杂粮因富含膳食纤维、微量元素,深受中高端消费_青睐,全国小杂粮市场规模已突破20xx亿元,年增长率达8%;从自身看,我县小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生态环境优良(全县耕地中有机质含量平均达2.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且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完全具备“换道超车”的条件。

  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为,重点把握三个方向:

  (一)顺应市场需求,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市场导向、特色取胜”,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一要做精优势品种。依托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品种选育团队,重点推广“张杂谷13号”(抗旱耐瘠、亩产可达400公斤)、“陇糜15号”(耐盐碱、蛋白质含量高)等适应性强的新品种,在青禾、红粱等传统产区建设5个千亩良种繁育基地,2025年新品种覆盖率提升至30%以上。二要调优区域布局。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思路,东部川区(城关、水泉)重点发展谷子、荞麦等节水型作物,打造10万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区;西部山区(沙河、石泉)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有机糜子、燕麦,建设5万亩有机认证基地;北部干旱区(兴隆、永丰)推广耐旱豆类,形成3万亩特色杂粮带。三要对接消费升级。针对不同消费_需求,开发“儿童营养杂粮粥”“中老年降糖杂粮粉”“健身高纤维杂粮”等功能型产品,推动产品从“原粮”向“食品”转型。

  (二)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升级

  坚持“科技兴粮、人才强粮”,用科技手段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一要建强科研平台。联合省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共建“小杂粮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开展品种改良、绿色种植、精深加工等技术攻关,2025年力争突破2-3项关键技术(如谷子抗倒伏栽培技术、杂粮方便食品加工工艺)。二要推广适用技术。组建“专家+技术员+示范户”三级服务团队,开展“田间课堂”“地头培训”,2025年实现技术培训全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率达90%以上,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提升至40%。三要培育新型主体。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对种植规模50亩以上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给予每亩200元的补贴,支持其开展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2025年新增规模以上经营主体20家以上。

  (三)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

  坚持“全链发展、融合发展”,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留给农民。一要做强加工环节。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深加工生产线,对投资超500万元的加工项目给予设备购置补贴(补贴比例30%),重点发展杂粮粉、杂粮饮料、杂粮休闲食品等深加工产品,2025年深加工转化率提升至25%以上。二要畅通流通渠道。搭建“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线下推动杂粮产品进超市、进社区,在县城中心商圈建设“小杂粮特色展销中心”;线上入驻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培育10个以上“网红杂粮品牌”,2025年线上销售额占比提升至20%。三要推动三产融合。依托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小杂粮种植观光园”“杂粮文化体验馆”,开发“杂粮采摘+加工体验+餐饮住宿”等农旅融合项目,202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