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智库 首页

副市长在包联镇乡村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5-09-11 14:34:45 妙笔智库

  同志们:

副市长在包联镇乡村振兴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天,咱们不开“空对空”的会,就坐一块儿唠唠实在嗑,聊聊咱XX乡村振兴这一年多的“变化”,说说接下来要干的“硬活”。刚才,XX县、XX区的同志作了发言,讲的都是“土办法”“真招数”;市农业农村局通报了上半年工作,既晒了成绩,也点了问题,我都记在本子上。下面,结合咱XX的实际情况,我讲三点掏心窝子的意见。

  一、看看“成绩单”:乡村振兴不是“画大饼”,是咱老百姓的“实在事”

  202x年以来,全市上下没喊空口号,埋头干实事。从“XX高山茶”的生产线到“十里桃花”的旅游路,从“积分换盐换米”的小超市到“生物菌降解厕所”的新变化,乡村振兴的“XX答卷”,写满了乡亲们的“获得感”。

  第一,产业从“散着长”到“攥成拳”,老乡的钱袋子鼓了。

  过去,咱有些地方的产业像“撒胡椒面”,东种点茶、西栽点橘,形不成气候。现在不一样了!XX县(全省20个重点产茶县)盯着“XX高山云雾茶”这张“金名片”,202x年砸了2800万元(县财政出1000万、企业凑1800万),在XX镇XX村建了智能化茶厂,引进德国揉捻机、烘干机(单条线一天能加工500公斤鲜叶)。现在,茶叶加工标准化了,均价从80元/斤涨到120元/斤,2.3万茶农人均增收4500元(比去年多了800块)。茶厂还和XX省茶叶集团签了长期合同(一年买500吨),再也不怕“茶贱伤农”!XX区更是把柑橘园变成“景区”,打造“十里桃花”旅游线,串起1 ……略…… 咱必须下力气解决!

  二、锚定“硬任务”:乡村振兴不是“差不多”,是“必须干到位”的民生工程

  接下来的日子,咱要聚焦“产业、生态、文化、人才、治理”五大重点,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口头禅”变成“实在事”。

  (一)产业振兴:让“土疙瘩”变成“金疙瘩”,咱得“攥紧拳头”干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命根子”。咱要抓住“链条、品牌、联农”三个关键词,让农业“强”起来、产品“火”起来、农民“富”起来。

  一是延链条,让产业“强筋骨”。每个县(市、区)要锁定1-2个主导产业,打“组合拳”:XX县要建柑橘深加工园(XX镇,500亩地),引进5家果汁、果干厂(其中2家省级龙头),配1万吨冷链库(12月底前完工),让柑橘加工转化率从30%提到60%;XX区要搞水产预制菜(支持XX食品公司建1万吨生产线,10月底前投产),让500户渔民“洗脚上岸”当产业工人(人均年增收1.2万)。

  二是树品牌,让产品“闯市场”。9月底前,市市场监管局要出台“XX香米”“XX蜜橘”标准(从种到收、从加工到质检,全流程规范),年内新增50个“两品一标”认证(30个绿色食品、20个有机农产品)。

  重点扶持XX镇“山货出山”直播基地(已培育20名本土主播,202x年卖了5000万),市商务局牵头,年内再培养100名网红(每人补5000元培训费),力争全年农产品网售破10亿(比去年涨50%)!

  三是联农户,让利益“分公平”。9月底前,市农业农村局要出《联农带农指导意见》,明确:订单农业保底价不低于市场价80%,溢价部分农户拿30%。今年要培育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5家年产值超亿),新增订单基地10万亩(覆盖20个乡镇),确保农民从产业链里拿到的收益不低于40%(去年是35%)。

  (二)生态振兴:让“山水田”变成“聚宝盆”,咱得“下绣花功夫”

  生态是乡村的“最大本钱”。咱要打好“厕所、污水、垃圾、道路”四场硬仗,让村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是改厕所,解“心头烦”。10月底前,各县(市、区)要完成1.2万座户厕改造(山区8000座,用“生物菌降解”技术)。12月底前验收(旱厕改造率100%、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验收不合格的乡镇,扣减年度人居环境资金20%!

  二是治污水,守“碧水清”。11月底前,市住建局要完成20座乡镇污水处理厂管网铺设(覆盖20万人),12月底前投用(出水达标率98%)。每半月查一次进度,滞后10天的通报批评!

  三是清垃圾,换“新面貌”。市城管局要搞“垃圾银行”(每公斤可回收物积1分,10分换1元生活用品),年内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40%(比去年涨10%)。资源化利用率不达标的村,取消“最美乡村”评选资格!

  四是修道路,通“致富路”。市交通运输局牵头,新改建100公里农村公路(重点解决大石山区、偏远村通组路),改造20座危桥(10月底前设计,12月底前竣工),实现“村村通双车道”。每3-5公里配1名专职养路工(县财政每年补2万/人),年内评“最美农村路”(奖励5万给养护好的乡镇)!

  (三)文化振兴:让“老理儿”变成“新时尚”,咱得“润物细无声”

  文化是乡村的“魂”。咱要抓精神文明、传传统文化、强公共服务,让“文明风”吹遍每个村。

  一是讲政策,聚“人心”。宣传部牵头,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年搞20xx场宣讲(覆盖90%的村)。评“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每个村至少5个榜样),6月底前定标准(“最美庭院”要求院里没杂物、绿化30%以上),年内搞1000场“榜样故事会”(用“身边人”讲“大道理”)。

  二是传技艺,活“老手艺”。市文旅局牵头,年内投500万建20个村史馆、非遗传所(重点保护XX皮影戏、XX竹编),培育50名“非遗传承人”(每人补1万)。结合节日搞活动(春节写春联、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诗会),覆盖80%的村,让老手艺“活”起来!

  三是送文化,乐“咱乡亲”。市文广旅局牵头,全年送1000场戏、放1.2万场电影(覆盖95%的村)。鼓励村民组腰鼓队、秧歌队(20人以上的队,每年补5000元),让咱“聚在一起、乐在一起”!

  (四)人才振兴:让“走出去”变成“引回来”,咱得“搭好戏台子”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硬支撑”。咱要“引得来、育得好、用得上”,让“新农人”“乡创客”成为乡村新风景。

  一是引人才,给“真金白银”。市人社局9月底前出《乡村人才振兴细则》:返乡创业的大中专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给5万创业补贴(最高)、前三年税减半、30万贷款贴息(利率下浮20%)。今年要引500人回乡创业(重点搞农业科技、乡村旅游),培育300名“新农人”“乡创客”(10月底前摸底,12月底前培训)。

  二是育人才,传“好经验”。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全年培训1万新型职业农民(其中3000人学电商)。组织部牵头,组织100名专家、企业家和种养大户、合作社理事长结对(每季度现场指导1次),手把手教技术、传经验(10月底前完成首批结对)。

  三是用人才,给“好舞台”。编办牵头,推行“乡聘村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