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能够参加县委理论学中心组的学会议,并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课题进行研讨发言,我深感荣幸,也倍感责任重大。通过近期的深入学,特别是对相关重要论述的再学、再领会,我结合交通运输部门的本职工作,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体会,在此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个汇报,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深化思想认识,锚定交通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的角色定位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抉择。学材料中深刻阐述,其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我深刻体会到,如果说经济社会是一个有机生命体,那么交通运输就是这个生命体的血脉经络。血脉通,则百业兴;经络活,则全局活。我们交通运输工作的核心使命,正是要保障这套“血脉经络系统”的畅通、高效、安全与坚韧。过去,我们谈交通,更多是谈“铁公机、桥隧涵”等物理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在新发展格局下,我感到我们的站位需要再提升、视野需要再开阔。交通运输不能仅仅被看作是连接点与线的工程建设行业,更应被视为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串联城乡、融通区域、链接内外市场的关键“黏合剂”和“加速器”。我们的工作成效,不应只用里程数、投资额来衡量,更要用服务产业发展的贡献度、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度、提升群众出行品质的满意度来检验。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交通人肩上的担子,是服务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二、坚持问题导向,反思当前交通循环体系中的现实梗阻
在深刻领会新发展格局丰富内涵的同时,我也常常对照我县交通运输工作的实际,进行反思。虽然近年来我县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完全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坦率地说,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梗阻”和“瓶颈”。
一是“毛细血管”的微循环仍有不畅。主动脉和主骨架日益强健,但深入产业末梢和乡村角落的“毛细血管”网络还不够发达。根据初步统计,2025年上半年,我县公路货运量达到1800万吨,同比增长7.2%,但深入田间地头的农产品物流周转率增速却低于平均水平。一些特色农业基地、乡村旅游景点与主干道之间的连接路等级偏低,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成本和效率问题依然突出。这正是供给体系未能完全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具体体现,影响了内需潜力的充分释放。
二是“数字动脉”的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的关键力量。全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10%左右。反观我县,交通运输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步伐还不够快。货运信息平台多而分散,缺乏统一的、权威的县域级智慧物流信息系统;客运服务还停留在传统的场站模式,智慧出行、预约出行等新业态发展缓慢。这种数字化的滞后,使得我们在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智慧大脑”。
三是“多式联运”的衔接转换尚存堵点。我县虽地处x腹地,但水陆联运、公铁衔接的效率还不高。货物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转换时,存在标准不一、信息不通、转换不便等问题,无形中增加了时间和经济成本。这说明我们的交通体系在系统集成、协同增效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未能完全形成合力,以应对产业链供应链可能面临的风险挑战。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