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草原生态监测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今年草原返青期监测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草原长势及枯黄期监测任务,推动全市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旗县分管负责同志、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科室及直属单位负责同志,以及参与草原监测工作的技术骨干。刚才,X旗、X区林业和草原局作了汇报发言,全面梳理了本地区监测工作开展情况,提出的下一步计划切实可行,讲得都很好,我完全同意,希望各地各部门认真学借鉴,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下面,结合全市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实际,我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草原监测工作的战略意义
(一)草原监测是守护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工程
草原作为我市重要的生态系统,占全市国土面积的XX%,是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一环。今年以来,全市林业和草原系统以_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关于草原生态保护 ……略…… ,累计培训技术人员150余人次,重点讲解植被盖度测定、牧草种类识别等技能,部分旗县区还邀请高校专家现场指导,确保监测人员掌握关键技术。三是数据管理信息化。建立草原监测数据台账,对62个样地的土壤墒情、植被高度、物种组成等20余项指标进行电子化录入,为后续建立草原生态数据库奠定了基础。
(二)成果应用初见成效,生态保护实现精准化
通过返青期监测,我们不仅掌握了草原植被的生长状态,更以此为依据调整了保护措施。在偏东部降水丰沛地区,结合监测发现的冷蒿、羊草等优势物种生长情况,及时启动草原禁牧补贴政策,扩大禁牧面积XX万亩,减少牲畜啃食对牧草返青的影响;在中部地区,针对糙隐子草、铁杆蒿等牧草返青均衡的特点,推行划区轮牧制度,科学核定载畜量,确保草原可持续利用;在西部地区,面对旱情导致的返青推迟问题,协调水利部门实施人工增雨作业XX次,累计增加降水量XX毫米,同时调拨牧草种子XX吨,用于退化草原补播改良。这些措施的出台,均以监测数据为支撑,体现了“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的工作理念,使草原保护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三、正视问题挑战,清醒认识监测工作中的短板不足
(一)区域监测能力不均衡,西部旱区应对手段有限
尽管全市监测工作整体推进有序,但西部旗县区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监测设备陈旧,X旗、X县等地区的土壤墒情监测仪已使用5年以上,数据误差率超过10%,无法精准反映旱情变化;另一方面,技术力量薄弱,部分西部旗县区林业和草原局专业技术人员仅2-3人,且缺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监测技术人才,面对复杂的生态问题难以提出科学解决方案。例如,在本次监测中,西部地区对草麻黄、茵陈蒿等旱生植物的生长性研究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其在干旱条件下的生态适应机制,导致补播改良物种选择存在盲目性。
(二)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部门协同有待加强
草原生态监测涉及气象、水利、农业等多个部门,但目前各部门数据壁垒尚未完全打破。气象部门的降水、气温数据,水利部门的土壤墒情数据,农业部门的畜牧业数据等,未能实时接入草原监测系统,导致生态分析缺乏多维度支撑。以今年春季为例,偏东部地区降水偏多虽已被气象部门记录,但由于数据共享滞后,林业和草原部门在制定禁牧政策时,未能及时结合降水数据调整载畜量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效果。,跨区域监测协作不足,相邻旗县区在交界区域的样地布设缺乏统筹,存在重复监测或监测盲区,浪费了人力物力资源。
四、强化责任担当,全面推进下一阶段监测重点任务
(一)聚焦夏季监测关键期,提升数据采集质效
一是科学谋划长势监测方案。进入夏季,要重点监测草原植被高度、生物量、盖度等指标,在62个返青期样地基础上,新增20个长势监测样地,覆盖不同草原类型。各旗县区要在7月15日前完成样地布设,市林业和草原局需派出技术督导组,对X旗、X区等重点区域进行现场指导,确保监测方法统一。二是强化遥感与地面监测结合。协调市自然资源局获取分辨率30米的卫星遥感影像,与地面186个样方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提高大范围草原长势监测的效率与精度。例如,通过遥感数据可快速识别大面积退化区域,再结合地面样方数据确定退化程度,为精准治理提供依据。三是建立监测质量追溯制度。对每个样地的监测数据实行“双人复核”,技术人员需在监测记录表上签字确认,市林业和草原局每月抽取20%的样地进行数据核查,对误差率超过5%的旗县区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重新监测。
(二)夯实数据管理基础,构建生态决策支持体系
一是加快内蒙古草原调查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应用。8月底前,完成全市所有地面监测数据的录入工作,包括土壤理 ……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