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智库 首页

2025年县以低碳发展驱动产业绿色变革调研报告

2025-08-18 10:33:16 妙笔智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双碳”战略决策部署,全面掌握我县产业绿色转型现状及瓶颈问题,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根据县委、工作安排,县发改委联合县科工局、生态环境局、统计局等部门组成专项调研组,于2025年6月至7月,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座谈交流、数据比对等方式,深入全县12个乡镇(街道)、28家重点企业(涵盖传统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现代农业三大领域)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2025年县以低碳发展驱动产业绿色变革调研报告

  一、低碳驱动产业绿色变革的实践基础与阶段性成效

  近年来,我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紧扣“十四五”规划中“单位GDP能耗下降1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22%”的目标任务,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政策引导为保障,推动低碳发展从“理念倡导”向“实践落地”加速转变,产业绿色变革已初现成效。

  (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绿色转型“方向明”

  县委、高度重视低碳发展_,先后出台《县“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县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县绿色产业扶持办法》等9项政策文件,构建起“1+N”政策体系(“1”为总领性意见,“N”为分行业、分领域实施细则)。2025年4月,我县在全国县域层面率先推行“碳 ……略…… 步推进,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校园”创建活动。机关单位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2025年上半年纸张使用量同比下降40%;12个社区试点“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积分制,居民参与率达85%,可回收物回收量同比增长2倍;县职业中学开设“低碳技术”专业课程,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00余名;民间环保组织“绿动联盟”发起“低碳骑行”“旧物改造”等活动,覆盖群众超5万人次。调查显示,92%的受访者认可“低碳发展与生活品质提升正相关”,绿色理念正从生产端向生活端延伸。

  二、制约产业绿色变革的突出问题与深层矛盾

  尽管我县在低碳发展上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对照“双碳”目标要求和高质量发展需求,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技术瓶颈与资金约束交织,“不想改、不敢改”现象并存

  部分传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绿色转型存在“畏难情绪”。调研发现,某陶瓷企业因窑炉节能改造需投入300万元,虽测算3年内可通过能耗降低收回成本,但企业主担心“市场波动影响收益”,至今未启动改造;另一家化工企业反映,低碳技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单个企业难以承担研发成本,而产学研合作中存在“高校成果转化难、企业需求对接慢”问题,导致技术供需错位。据统计,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中,仅35%开展过低碳技术研发,28%因资金不足放弃改造计划。

  (二)产业链协同与要素保障不足,“联不上、接不畅”问题突出

  绿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仍处初级阶段,上下游企业间配套协作不够紧密。例如,新能源产业虽有光伏组件生产企业,但缺乏本地逆变器、支架等配套企业,关键零部件仍依赖外部采购,物流成本占比高达18%;现代农业领域,有机肥生产企业与种植基地衔接不紧密,全县有机肥施用量仅占化肥使用量的1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土地、能耗、人才等要素保障趋紧:2025年上半年,全县工业用地指标仅满足60%的新增项目需求,部分绿色项目因用地紧张搁置;能耗双控政策下,新上项目能耗指标审批周期延长至4-6个月;既懂生产工艺又懂碳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达20xx人,企业普遍反映“招不来、留不住”。

  (三)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受阻,“执行软、协同弱”现象显现

  部分政策操作性有待加强。例如,《县绿色产业扶持办法》中“对年减排500吨以上的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的条款,因企业碳排放核算标准不统一、第三方机构资质参差不齐,导致奖励申报审核周期长(平均需3个月),企业获得感不强;跨部门协同机制尚未健全,生态环境、科工、税务等部门数据共享平台仍在建设中,企业需重复提交能耗、排放等数据,增加了负担。调研中,某企业负责人直言:“政策好是好,但‘九龙治水’、手续繁琐,有时反而让人望而却步。”

  (四)市场主体与公众参与深度不够,“动力弱、合力小”短板明显

  除少数龙头企业外,多数中小企业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部分企业认为“低碳是的事”,对碳关税、碳交易等政策敏感性低,甚至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侥幸心理;公众对绿色产品的认知度和支付意愿有限,例如,本地有机农产品虽品质优良,但因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30%-50%,市场占有率仅18%;社会组织参与绿色治理的渠道较窄,多数停留在“宣传倡导”层面,缺乏政策建议、监督评估等实质性参与机制。

  三、以低碳发展驱动产业绿色变革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县产业基础与发展实际,建议从“政策引领、创新驱动、集群培育、要素保障、全民参与”五大维度系统发力,推动产业绿色变革走深走实。

  (一)强化政策集成创新,破解“转型动力”瓶颈

  一方面,优化政策供给。建立“负面清单+正向激励”政策体系,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对新上绿色项目给予用地优先审批、能耗指标倾斜(可按全省平均水平1.2倍系数核定)、税收减免(前3年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全额返还)等支持;另一方面,创新政策工具。推广“碳效贷”“绿证交易”等金融产品,联合银行机构开发“低碳转型专项贷”(利率较基准利率下浮15%),允许企业以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探索“能耗指标跨区域交易”,支持企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指标,用于引进优质绿色项目。

  (二)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打通“绿色链条”堵点

  一是搭建“产学研用”平台。依托县职业技术院校成立“绿色技术研究院”,聚焦纺织印染节能、新能源储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领域,每年发布10项“卡脖子”技术攻关清单,对成功转化的项目给予50万-200万元奖励;二是培育 ……

预览结束,获取全文定制代笔此类文章!
请点击👉 mbgs777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